导语
内容提要
《抗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围绕抗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的新进展、新动态、新趋势进行讲述,共分为两部分:上篇包括绪论,纳米载体的表征技术与手段,脂质体纳米递送系统,基于无机材料的纳米递送系统,聚合物类纳米递送系统,组合型、新结构、新特性的纳米递送系统,金属有机骨架纳米递送系统,细胞制剂类、细胞膜基纳米递送系统,纳米载体的生物安全性评价;下篇包括抗肿瘤纳米制剂的特性与研究指南,用于多种治疗手段协同的纳米递送系统,可实现精准递送的纳米递送系统,用于逆转肿瘤多重耐药的纳米递送系统。
《抗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可作为药学、纳米材料学、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的参考书或辅助教材。
作者简介
杨硕晔,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任教于河南工业大学,中国药学会、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高级会员,河南省药理学会理事,河南省高校制药工程专业联合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农用)新药审评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学标兵。长期致力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与新制剂开发研究。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担任多个SCI期刊审稿人。
目录
上篇 常见种类、特性与开发实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抗肿瘤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简介
一、用作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材料
二、纳米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三、纳米制剂相关毒性
四、纳米制剂的关键原理
第三节 用于癌症治疗的纳米递送系统
一、病毒纳米粒
二、有机纳米递送系统
三、无机纳米递送系统
第四节 挑战和局限
一、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
二、安全性问题
三、生产制造问题
四、监管问题
第五节 结论与展望
第二章 纳米载体的表征技术与手段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的表征技术与手段
一、扫描电镜
二、透射电镜
三、原子力显微镜
四、粒径与表面电位分析
五、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六、差示扫描量热
七、拉曼光谱
八、X射线光电子能谱
九、X射线衍射分析
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十一、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第三章 脂质体纳米递送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结构与特性
二、分类
三、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四、发展历程
第二节 脂质体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一、用作药物载体的优势
二、修饰策略与功效
三、应用实例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基于无机材料的纳米递送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无机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一、碳纳米载体
二、硅纳米载体
三、金纳米载体
四、铁纳米载体
五、锌纳米载体
六、钛纳米载体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第五章 聚合物类纳米递送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简介与分类
二、聚合物纳米递送系统的优势
三、发展历程与载运特点
第二节 聚合物类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一、微环境响应型
二、双靶向型
三、功能协同型
四、主动调控与分级靶向型
五、半导体
六、国内外聚合物类纳米递送系统研发现状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 组合型、新结构、新特性的纳米递送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型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一、核-壳结构型纳米载体
二、形状、尺寸可转变型纳米载体
三、电荷反转型纳米载体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第七章 金属有机骨架纳米递送系统
第一节 金属有机骨架的组成、性质与发展历程
一、结构与特征
二、分类
三、常用有机配体
四、合成方法
五、主要应用领域
六、发展历程
第二节 金属有机骨架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一、用作药物载体的优势
二、修饰与改性策略
三、研究实例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第八章 细胞制剂类、细胞膜基纳米递送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细胞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一、红细胞类
二、血小板类
三、干细胞类
四、免疫细胞类
五、白细胞类
六、癌细胞类
第三节 细胞膜基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一、红细胞膜基纳米递送系统
二、癌细胞膜基纳米递送系统
三、白细胞膜基纳米递送系统
四、干细胞膜基纳米递送系统
五、血小板膜基纳米递送系统
六、免疫细胞膜基纳米递送系统
七、杂化细胞膜基纳米递送系统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第九章 纳米载体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纳米载体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一、纳米载体系统的靶标
二、纳米载体系统的生物分布
三、纳米载体系统的人体接触途径
四、纳米载体系统的毒性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一、环境和监管问题
二、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未来
三、未来的挑战
下篇 新型递送系统的研发策略
第十章 抗肿瘤纳米制剂的特性与研究指南
第一节 抗肿瘤纳米制剂研发现状
一、监管框架
二、监管要求
第二节 纳米制剂研究实践指南
一、化学特性与稳定性
二、形态和形状
三、多晶型
四、粒度、粒度分布与表面积
五、表面特性
六、载药量和包封率
七、体外稳定性和降解
八、体外药物释放
九、风险评估和毒理学分析
十、生物药剂学性质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第十一章 用于多种治疗手段协同的纳米递送系统
第一节 常用疗法概述
一、化疗
二、放射治疗
三、光热治疗
四、光动力治疗
五、免疫治疗
六、基因治疗
七、磁疗
第二节 基于纳米递送平台协同治疗的研究与应用
一、化疗与放射治疗协同
二、化疗与光热治疗协同
三、化疗与光动力治疗协同
四、化疗与免疫治疗协同
五、化疗与基因治疗协同
六、化疗与磁疗协同
七、多种治疗手段协同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第十二章 可实现精准递送的纳米递送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肿瘤微环境
二、常用的靶向修饰基团
三、纳米递药系统
第二节 微环境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一、低氧敏感型纳米递送系统
二、pH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
三、氧化还原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
四、酶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
五、ROS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
六、能量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
七、多重、时序响应型纳米递送系统
第三节 靶向修饰型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一、叶酸修饰型纳米递送系统
二、透明质酸修饰型纳米递送系统
三、免疫抗体修饰型纳米递送系统
四、多肽修饰型纳米递送系统
五、苯硼酸修饰型纳米递送系统
六、糖类化合物修饰型纳米递送系统
七、其他靶向配体修饰型纳米递送系统
八、多靶头共修饰型纳米递送系统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第十三章 用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纳米递送系统
第一节 肿瘤多药耐药的产生机制与逆转策略
一、多药耐药的概念与机制
二、逆转多药耐药的方法与策略
第二节 用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纳米递送系统
一、原理与优势
二、常用纳米递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