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 国庆假期,浙江这家“75周岁”的书店开展啦!
发布时间:2024-10-07 | 来源:潮新闻

一提到书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新华书店。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浙江省的第一间新华书店开业75周年。

75年来,浙江省新华书店经历过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文化建设,也享受着20世纪80年代的读书热;拥抱过改革开放后的大繁荣,也探索着新时代文化阵地的坚守方式……

10月1日至31日,由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简称浙江新华)策划主办的“庆祝浙江省新华书店成立75周年文化主题展”在杭州博库书城(文二路店)开展,分为“名社好书展”、“图片影像展”和“老书会说话特展”三部分。

一张张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一本本或旧或新的书籍,一个个可供“打卡”的复原场景……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传洋说:“这是给普通读者看的展,也是给每一个书店人看的展。”

为什么这么说?

一把普通读者的“回忆钥匙”

在互联网还没诞生的年代,书店成了我们通往各个“世界”的入口。很多人的入口都叫“新华书店”,看到这个红底白字的招牌,便心生雀跃。

关于店招,展览序厅中展示了两幅题字:

一幅庄重大气,有古拙摆动之态——这是1939年9月1日,新华书店门市部在延安北门外正式开业时毛主席挥毫题写的。

另一幅则是我们更为熟悉、风貌遒劲的“毛体”——1948年12月,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在当时党中央驻地西柏坡,毛主席又一次为新华书店题写了店名,也就是现在全国新华书店使用的店招。

“新华书店”四字像是开启记忆的钥匙,每个路过的观众都会驻足上前,细细端详。手握钥匙穿过展板,便能“打开”一家古早味十足的新华书店——推拉式玻璃柜里整齐摆放着连环画,黄色的木制书架上方粘贴着挂历挡住了一整套外文书,中间摆放着一张供店员休息的书桌,抬头向上看还有一个写着“磁带/VCD有售”字样的小招牌。

透过小小门店,似乎还能看到数十年前的热闹场景:

屋子里的确太挤了,走路都得侧着肩膀,虽然才是五月的天气,论说还不到太热的时候,但由于买书的人太多,屋子里的空气变得分外浑浊,和屋外相比、严然是两个季节,有很多人的脸上都在淌着汗,漂亮的衬衣湿透了,但他们似乎没有觉得,仍旧在静静的阅读着、浏览着。(节选自《新华书店门市部一瞥》刊于《浙江日报》1949年5月24日2版)

书店一旁摆放着一辆“大二八”,车后座有个大大竹筐,装着牛皮纸困扎好的图书。一辆自行车也才能成为“书店”。解放初期,流动供应队就是这样将阵阵墨香送往乡镇,送到每一个渴望知识的青年身边。

不远处,90后姑娘小马正换着角度拍摄打卡照。她是个翻书党,常常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书目和打卡书店。小马告诉记者,自己虽然打卡过很多实体书店,有的现代时尚,有的新潮独特,但新华书店在她心里就是书店中的“纯元皇后”,是最初的理想。“现在实体书店的经营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开始卖文创、卖咖啡,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在书店里买书看书。”

和小马一样喜欢实体书店的不在少数。“你好1949,2024正青春”获奖摄影作品展记录了许多书店与读者的故事:席地而坐盘腿看书的白发老人、伏案阅读写作的小学生、脑袋轻轻挨在一处看绘本的母女……

其中,一张黑白照片显得尤为出格:漆黑环境中,一束光打在一位青年身上,他蹲坐在书架边捧书而读,“两耳不闻窗外事”。据书店工作人员介绍,当时恰巧遇到书店停电,周围一片漆黑,有人惊慌、有人奔走时,却看到一位青年不受干扰地静静阅读。小学生造句写的比喻句“书像一盏灯”在此时具象化了。

或许,这就是书店为每个人搭建的角落,永远散发着宁静的味道,时光流走得很慢,书页却翻阅地很快。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新华还首次联合浙江图书馆举办“老书会说话”图书特展。所展大部分为当代读者耳熟能详或为世代流传的经典老书。

从马列著作、历史典籍、经典名著、诗歌文集、外文著作到畅销小说,从讲述革命故事的经典文学作品《红岩》,到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常年占据畅销榜首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从百年后仍在不断发出回响的《呐喊》,到成为80后90后青春的小说《三重门》……烙印在书中的时间刻度在此时汇聚成一条轴线,引领观众回拨到某一个节点,打开背后的岁月故事。

无论时光如何留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

一枚实体书店人的“指南针”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到的可能是不同的景象。对于这次的展览,也是一样。

它是给普通读者看的,可以唤起一段段私藏心底的温情回忆。

它也是每一个书店人的“强心剂”或是“指南针”。因为,人们能从中寻找出一些答案——关于,一个书店人究竟有什么样的责任;也关于,如今人们阅读习惯日渐改变、网络电商抢占图书零售市场的双重背景下,遭遇巨大挑战的实体书店,究竟该如何坚定信心。

1949年,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订了这样一条原则:每解放一座城市就要立刻着手办理四件事:一、开办银行;二、开办邮局;三、开办供销社;四、开办新华书店。

于是,我们在展板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5月6日,华东新华书店总店随军南下小分队进入杭州城。5月16日,浙江省新华书店成立;同日,第一个门市部在西子湖畔开业。”文字边上,配有一张照片,小分队的同志们在矮矮的书店旁边合影。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代员工”都身着人民解放军制服。

蒋传洋告诉我们,新华书店浙江分店的首任经理钟虹,就是一位在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过的老党员。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所以,新华书店辅一诞生,就带着服务人民文化生活的基因。

展览中,许多来自不同年代的老照片中,人们簇拥在新华书店的场景,很容就能唤起书店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与此同时,今天“实体书店经营困难”之类的消息,也让书店人有些焦虑。

如何收获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本,早就写在了历史里。

展板中有一段故事,专属于一本首版销量高达60万册的外国文学名著——《飘》。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春天来了,各地市各行各业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这一年,一位浙江新华负责人为了寻找市场潜在“亮点”,去上海一家旧书店手抄书目,抄回了《飘》,并报告省里。省里拍板,《飘》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半年,这本书经历了空前争议,最终由邓小平同志亲自肯定平息了“暴风雨”。

同时,它的出版引发了国人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高潮,这不仅仅表现在这本书的首版销量高达60万册,更表现在大量外国文学名著陆续进入中国人的阅读视野,滋养了一代代中国文学青年的成长,这其中就有而今走上世界文学舞台的莫言、麦家等。

此外,1982年,浙江新华书店还在全国率先探索“联合寄销”制,包销包退,书店不再承担滞销风险,一时间丰富了市场书籍种类;1983年,浙江新华意识到年画、挂历画市场购买需求急剧上升,与各个出版社联合在杭州召开第一次浙版年画挂历全国展样宣传订货会,浙版年画、挂历画的声誉及市场占有率多年名列前茅……

服务人民、引领时代。在蒋传洋看来,浙江新华的“老一辈”极具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并富有绝对的开拓精神,不仅有情怀,还有极高的文化素养,这些都促使着浙江新华在图书行业中屡屡创新。

“几十年来中国唯一的图书发行渠道”曾经是新华书店独领风骚的优势。而今,短短20多年,互联网时代到来,电子书销量攀升、出版社跳过经销商开设社交账号直播卖书……当“渠道不再唯一”的现状,蒋传洋坦言,新华书店有些“滞后”了。

此时,书店需要重新回到“为人民服务”的原点,思考“人民”在哪里。

如此一来,展览中那些“战略””规划”和“布局”,便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或者文件上的书面语,而是有理有据、“有血有肉”的一段必然要经历的未来。

蒋传洋和我们透露,此次展览也是一次预热——明年,博库书城(文二路店)将作为旗舰店登场。“旗舰店要解决的终极问题,是‘如果读者不买书,为什么要来书店?”

为了研究答案,浙江新华开始了调研。前不久,蒋传洋专门去了位于上海的全球最大的星巴克门店取经,看一家咖啡店如何变成了一家人头攒动的“咖啡主题公园”。

我们想:未来,新华书店会是一个“图书主题文化公园”也未可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以读者为中心,不仅是新华书店,也是每一个在行业求生的实体书店的“突围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