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新生代写手李娟的最新散文集,由其近阶段在《文汇报·笔会》栏目上发表的散文短篇集结而成。作品中母亲带着家禽、牲畜,举家迁徙乌伦古河岸的戈壁,定居在葵花地边的“冬窝子”,开始一段充满艰辛与奇遇的耕种生活。荒漠上开辟的百亩葵花地,经历鹅喉羚啃食、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直至收获,中间是微弱的希望和漫长等待。充满活力、生趣的叙述,如同从地下河汲取养分的向日葵一样,有着穿透寂寥的光亮。
内容提要

《遥远的向日葵地》为李娟近两年开始写作并发表在《文汇报》笔会的专栏——“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最新文字结集。“向曰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李娟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一如既往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以及日渐华盛,却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刻画的不只是母亲和边地人民的坚韧辛劳,更是他们内心的期冀与执着,也表达了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呈现出一种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脆弱微渺的,同时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作者简介
李娟,女,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的生活经历。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遥远的向日葵地》及非虚构长篇《冬牧场》《羊道》三部曲等。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其中,《遥远的向日葵地》荣获:2017年度“中国好书”奖,2018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9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国家大奖及2019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并有英文版、韩文版、阿拉伯文版即将面世,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
目录
一 灾 年
二 丑丑和赛虎
三 蒙古包
四 浇 地
五 水
六 我
七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八 命 运
九 繁 盛
十 九 天
十一 永红公社
十二 打电话
十三 地窝子
十四 外婆的世界
十五 外婆的葬礼
十六 回 家
十七 狗带稻种
十八 稻草人
十九 大 地
二十 闯祸精
二十一 孤 独
二十二 我妈和我叔
二十三 鸡
二十四 鸭 子
二十五 兔 子
二十六 村 庄
二十七 新 家
二十八 陌生的地方
二十九 客 人
三十 火 炉
三十一 寂 静
三十二 手 机
三十三 石 头
三十四 关于乌伦古
三十五 蜜 蜂
三十六 金 色
三十七 沙 枣
三十八 洗 澡
三十九 我的无知和无能
四十 各种名字
四十一 大红花
四十二 雇 工
四十三 等 待
四十四 赶 牛
四十五 力 量
四十六 美 景
四十七 散 步
四十八 人 间
后 记
后记

1
回想这段经历的时候,我有无数条路通向记忆中那片金色田野,却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出。写这些文字时,我有无数种开头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结局。
我把原因全赖给了文字本身,我觉得是它们自己不愿意停止的。还有这些文字所描述的生活,它们也不曾真正结束。总之,我用力地抒情,硬生生戛然而止。
后来我想,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关于那段生活的最最核心的部分,我始终不愿触及。或者是能力问题吧,我没有能力触及。
2
可这是长久以来我一直渴望书写的东西。关于大地的,关于万物的,关于消失和永不消失的,尤其关于人的——人的意愿与人的豪情,人的无辜和人的贪心。在动笔之前,我感到越来越迫切。可动笔之后,却顿入迷宫。屡次在眼看快要接近目的地的时候,又渐渐离它越来越远。
于是,眼下这些文字,其实是一部充满了弯路的记叙。
3
这些事情大约发生在十年前。
但是我只写了我家第一年和第二年种地的一些情景。就在种地的第三年,我妈他们两口子俩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丰收。然而,正是那一年,我叔叔卖完最后一批葵花籽,在从地边赶回家的途中突发脑溢血,中风瘫痪。至今仍没能恢复,不能自理,不能说话。
从此我家再也没有种地了。
4
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在很多时候,总是与激情和勇气有关。我写的时候,也想往这方面靠。可是向日葵不同意。 种子时的向日葵,秧苗时的向日葵,刚刚分杈的向日葵,开花的向日葵,结籽的向日葵,向日葵最后残余的杆株和油渣——它们统统都不同意。
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
如果是个人的话,它是隐忍而现实的人。如果是条狗的话,都会比其它狗稳重懂事得多。
但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
而我的文字也回避了太多。我觉得是因为那些不值一提。但心里清楚,明明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和虚荣。
5
我至今仍有耕种的梦想。但仅仅只是梦想,无法付诸现实。于是我又渴望有一个靠近大地的小院子。哪怕只有两分地,只种着几棵辣椒番茄,几行韭菜,只养着一只猫,两只鸡。只有两间小房,一桌一椅一床,一面锅,一只碗。——那将是比一整个王国还要完整的世界。
可是现实中的我,衣服塞满衣柜,碗筷堆满水池。琐事缠身,烦恼迭起,终日焦灼。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感到还没做好准备,结束每件事情后仍患得患失。我把这一切归结于缺少一小块土地,一段恰当的缘分。可是,追求这一切——仍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在四川,我在童年时代里常常在郊外奔跑玩耍,看着农人侍弄庄稼,长时间重复同一个动作。比如用长柄胶勺把稀释的粪水浇在农作物根部,他给每一株植物均匀地浇一勺。那么多么绿株,一行又一行。那么大一片田野,衬得他无比孤独,无比微弱。但他坚定地持续眼下单调的劳作。我猜他的心一定和千百年前的古人一样平静。
我永远缺乏这样的平静。农田里耕种的农夫,以及前排座从不曾回头张望的男生,永远是我深深羡慕的人。
6
作为写作者,书写就是我的耕种方式吧?我深陷文字之中,一字一句苦心经营。所有念念不忘,耿耿于情的事情,我都想写出来,都想弄明白它们为什么非要占据我的记忆不可。写作的过程像是挖掘的过程,甚至是探险的过程。很多次,写着写着,就“噢——”地有所发现。曾经一直坚信的东西,往往写着写着就动摇了。以为已经完全忘记的,写到最后突然完整地涌出笔端。我依赖写作,并信任写作。很多时候,我还是很满意写作这样的命运的。
7
最后说明一下书中的图片,抱歉,它们没法展示葵花地的全部内容——大多是第一年种地时的情景,以及两年后所拍的阿克哈拉村的生活场景(之所以补充进去,因为我觉得阿克哈拉是世界上唯一与我的葵花地有关的地方。我们曾打算在那里长久生活下去,并且正为了这个目标才种地的)。
第一年去地边时,我带着一个借来的数码卡片相机,拍了几张播种初期的照片。当时不敢多拍,因为相机就两块电池……并且往下还要去夏牧场,一路上都是荒野和牧场,根本没法充电,得省着点用。
第二年我妈把一台太阳能蓄电池带进荒野之中,倒是能充电了,我却没有相机了。好在用手机也拍了很多。可后来如书中所说,手机丢了。紧接着,有备份的硬盘也摔坏了。
又如书中所说,我坚信那些影像仍静静等待在那块硬盘的碎片之中。我仍渴望有一天能修复它。当我还在葵花地里,面对一幕幕寂寞而动人的情景举起手机,按下快门——那时的我和现在没什么不同,永远心怀强烈渴望,非要把这一切分享给所有我想要倾诉的人们不可。
感谢所有愿意听我倾诉的人们。
最最后,感谢这些文字前期发表时读者们的热情留言,感谢此书编辑的鼓励与长久等待。还要感谢自己。虽然自己总是没能做到最好,但一定要感谢自己在写作上的诚实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