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儿童文学 > 中国儿童文学

呼兰河传(经典名著口碑版本)/语文阅读推荐丛书

  • 定价: ¥26
  • ISBN:978702013991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页数:268页
  • 作者:萧红|责编:陈建宾
  • 立即节省:
  • 2018-04-01 第1版
  • 2021-01-01 第25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呼兰河传(经典名著口碑版本)》这本写于抗战时期却以萧红童年生活回忆为主要内容的小说,矛头直指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统治势力和腐朽的传统习惯对人性的戗害。作者借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姑娘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充满童真的笔致描绘社会,刻画人物。有讽刺,有幽默,有欢乐,也有寂寞。全书以呼兰河这个小镇为时空环境,描绘了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东北小镇的风土画卷。
    在书中,萧红用节奏徐缓的语言,将内心刻骨铭心的忧郁伤感和对祖父的挚爱表达得淋漓尽致;用嘲弄、讽刺和夸饰等手法,把用开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的人的残忍、愚昧和无知暴露无遗,将看客们病态的、阴暗的好奇心剖析得入木三分,同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憎恶和痛心……

内容提要

  

    在《呼兰河传(经典名著口碑版本)》中,作者着力描绘的是呼兰河城的性格,意欲表达的是她对这个小城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态度。其中既有对于充斥呼兰河城的历史的惰性力量,人们的愚昧、麻木、自私、迷信、毫无进取精神及变革意识的批判,又有对后花园、祖父,及火烧云等故乡风物的怀念,也有对于冯歪嘴子这样的人物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的肯定与赞美。
    收入“附录”的萧红的其他几篇名作——《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手》《牛车上》《后花园》及《小城三月》,或可与《呼兰河传》做互文性阅读,或本身为萧红短篇乃至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中之上佳者,有兴趣的朋友们可做进一步的阅读。

媒体推荐

    经典名篇是人类思想智慧和审美感受的结晶,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外经典的整理、译介和出版上有着卓越贡献和值得信赖的品质,“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同样如此。
    ——著名作家  王蒙
    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温儒敏
    作为专业的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书选目完整而全面,在古典名著、外国作品的整理和译介上,也都采用了独家的大师底本,值得推荐!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统编语文教科书陆续使用后,文学阅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这套书紧扣统编教材内容,充分照顾到了学生拓展阅读的需要,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是一套理想的语文读本。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这套书紧密对接语文教学的最新动态,对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及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均大有裨益。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顾之川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廼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目录

导读
萧红小传

呼兰河传
附录一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附录二
  手
  牛车上
  后花园
  小城三月
编校后记
知识链接

前言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亦是现代文学“最美的收获”之一。它由作者构思并开始写作于1937年的武汉,而因时世动乱不安,转徙流离,直至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作品先是边写边在1940年9月至12月期间的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翌年5月由上海杂志公司在桂林出版单行本,可惜作者未看到样书就英年早逝了。
    《呼兰河传》自诞生后,多年来不断再版、重印,成为最受欢迎的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之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笔名悄吟等,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27年,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读书。1931年,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一生的流浪和漂泊。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1935年底,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轰动文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辗转于武汉、临汾、西安、重庆等地。1940年1月到香港,在病中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并写出长篇小说《马伯乐》第一部及回忆性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具才情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拥有两套笔墨,两种才情。一方面关心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穷人和弱势者的生存境遇;一方面又专注于自己孤寂的情绪,心灵的微妙感受,对于爱和温暖的追求与向往。
    萧红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更多时候聚集于批判国民性的痼疾这一焦点上。她曾经说:“现在或是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便指这一点。萧红的这一追求直接受到鲁迅“改造人的灵魂”的写作导向的影响,是五四启蒙精神的延续。
    经历多年漂泊之后对于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反思,促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描写呼兰河城的概况,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写,尤其细致传神。这大泥坑正是呼兰河城的一个象征,表现了人们对阻碍自身前进的事物的习焉不察,以及维持现状、不求改观的苟且心理。而以大泥坑的幌子吃瘟猪肉的细节,更是揭露了人们的自欺的性格弱点。
    第二章描述呼兰河人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活动都是“为鬼而做”的,更突显了民众的迷信、愚昧,以及现代知识和理性的匮乏。
    第三章描写“我”与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快乐时光,这是全书最明朗、最温馨、写得最自如的篇什,充满了童心、童趣及美妙的意境。
    第四章是对“我”家几户房客生活的勾勒,突显了这些房客生活的艰辛及没有尊严。作者从童年的感受出发,渲染了“我家是荒凉的”这一点,流露出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第五章描写小团圆媳妇惨死的经过,揭露出封建礼教及愚昧迷信的风俗其势力的强大。传统习俗已化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深入其骨髓,尤以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为甚。可以说,小团圆媳妇不是被某个具体的人杀死的,而是被这种“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鲁迅语)害死的。
    第六章主要刻画“我”家的长工有二伯。这是一位可怜而又可悲的老人,有几分阿Q气,突出体现在他的“精神胜利法”及欺弱怕强的病态人格上。这是他的个性长期受压制的结果,也是不健康社会为害的结果。
    第七章,讲述一个磨倌冯歪嘴子的故事。在众人不友好的、“看笑话”的环境中,他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一个家庭,并在妻子难产而死之后,仍坚忍地悉心抚养两个孩子生存下去。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这七章每个部分都可单独成篇,但合在一起,又相契无问,非常和谐。因为这部作品的主角不是某个人、某个事件,而是整个呼兰河城。作者着力描绘的是呼兰河城的性格,意欲表达的是她对这个小城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态度。其中既有对于充斥呼兰河城的历史的惰性力量,人们的愚昧、麻木、自私、迷信、毫无进取精神及变革意识的批判,又有对后花园、祖父,及火烧云等故乡风物的怀念,也有对于冯歪嘴子这样的人物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的肯定与赞美。
    《呼兰河传》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作者重视的是小城的风俗描写,对于小城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及生活场景的描述,对于特定氛围的渲染,有如一幅栩栩如生的乡土风俗画。写人也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重在刻画人的灵魂。在场景和细节的连缀中,常常弥漫着浓郁的诗意。叙述的调子是舒缓、平淡的,既有浓厚的乡情,又有几分惆怅。可以说,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与诗之间的独特文体。
    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流畅优美,明丽清新。采用的主要是儿童视角,口吻一派天真、浑朴、稚拙。萧红还喜欢用传统诗歌中常采用的“复沓”手法,如第四章中一再重复“我家是荒凉的”一句,加强了作品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突出了某种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感受、氛围。
    作品中也有幽默和讽刺,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但大抵上是一种“含泪的微笑”,透露出背井离乡的作者心底的淡淡忧伤和哀愁。
    总之,《呼兰河传》是一部意味隽永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读者朋友们在阅读中不妨让速度慢下来,细细体味作品丰富的思想意蕴、舒缓自如的叙述调子,以及氤氲于美的文字中的迷人的味道、意境。
    收入“附录”的萧红的其他几篇名作——《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手》《牛车上》《后花园》及《小城三月》,或可与《呼兰河传》做互文性阅读,或本身为萧红短篇乃至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中之上佳者,有兴趣的朋友们可进一步阅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后记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之一,1940年完稿于香港。作品先是边写作边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嗣后由上海杂志公司于1941年5月在桂林出版单行本。可惜作者未看到样书就英年早逝了。之后一直到1980年代,《呼兰河传》又出版过几个版本,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初版可读通而改后读不通的地方比比皆是;初版独有的语言风格(如对于方言字词的择用、拟声词的独特书写方式等),改后风貌也损失不少。遗憾的是,这些讹误几乎全部为现今市场上流行的版本所承袭。因此,还原《呼兰河传》的本然面貌,根据初版本重新进行校订,为广大读者奉献靠得住的善本,就显得非常必要。
    重校工作由萧红研究专家袁权女士与我社编辑部共同承担。以具有重要地位的1941年初版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几个版本进行校核。除不太规范的标点符号进行规范化、明显的手误和排印错误进行改正之外,考虑到当前读者尤其是小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于一些在民国时期常用,而现在看来不太规范的混用的同音字进行了核正。但为了保存作者语言的历史风貌,一些拗口的句式、拟声词或类似字词、当前汉语规范中将之视为可并用但又不列为首选的某些字词(如“希奇”“包米”“云豆”等词)未作更动。校订者不能确定改后是否完全确当的一些字词(如“检”“煊”等字),亦未作改动;部分则辅以注释说明。另外,我们也遍查资料、问询专家,对于一些不太好懂的字词,作了注释。 骆宾基《萧红小传》和茅盾“序”,原为寰星书店版(1947)所有,初版未收,为了给读者贡献更丰富的内容,本次一并收入了。 列入“附录”的萧红的其他几篇名作——《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手》《牛车上》《后花园》与《小城三月》,或可与《呼兰河传》做互文性阅读,或本身为萧红短篇中之上佳者,也一并收入。它们以初刊文本为底本,校订方式同于《呼兰河传》,对于流行版本中的一些讹误有所纠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