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发表过多篇学术著作,提出许多意义重大的地区发展策略,对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及研究有重大贡献。
《乡土重建》自1948年出版不断以来不断再版,广受学者学子追捧,书中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今天发展农村经济依旧有借鉴价值。
费孝通语言平实,理据结合论证,并且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理解,增加读者对学术经典的兴趣,减少阅读障碍。
国画留白意境封面,大开本设计,突显简洁淡雅特点;内文采用精致轻型纸,排版更符合阅读习惯,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内容提要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杰作。本书通过费孝通先生在对江村、禄村等乡村社区调查研究,探索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和内生机理,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作者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媒体推荐
费孝通这个人样样通,近年来深入农村、工矿,使他更通了。他的名字就有一个“通”字么……费孝通是走江南谈江南,走江北谈江北,希望现在的青年人也能如此。
——哲学家 梁漱溟
他们(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瞿同祖等)都是这些学科在中国历经沧桑的见证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在当今社会得以发展和壮大。
——作家 冰心
任何一个到中国乡村里去观察的人,都很容易见到农民们怎样把土里长出来的,经过了人类一度应用之后,很小心地重又回到土里去。人的生命并不从掠夺地力中得来,而只是这有机循环的一环。甚至当生命离开了躯壳,这臭皮囊还得入土为安,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回到什么地方去。
——费孝通
作者简介
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10年生于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年度马林诺夫斯基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大奖,1994年获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代表作品有《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乡土重建》等。
目录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乡村·市镇·都会
相成相克的两种看法
传统市镇并非生产基地
乡村靠不上都会
都市破产、乡村原始化的悲剧
论城·市·镇
人口与城乡
衙门围墙式的城
贸易里发达出来的市和镇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崩溃之谜
小农经济的坚韧
天灾和逃荒
排斥了救济的瘫痪
基层行政的僵化
题前的话
传统皇权的无为主义
由下而上的政治轨道
自治单位完整性的破坏
政治双轨的拆除
再论双轨政治
批评者的论点
民主和宪法
两橛还是双轨
地方人才
提高行政效率重在地方
问题还存在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
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
流落于东西文化之外的寄生阶层
洪流冲洗下的中国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土地分配和民生
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传统有机配合的脱栓
地主阶层合理的出路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特权的动摇
寄生阶层的保守性
传统性格阻碍着新生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提高农民生活程度的道路
为了农业的收入着想
电和内燃机使现代工业分散成为可能
一段历史的教训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乡土工业的规模
手工和机器的配合
乡土工业中的成本问题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传统乡土工业的两种形式
家庭工业的合作组织
服务工厂代替作坊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资本从哪里来
悲观和乐观的两种看法
怎么会穷得没有资本的?
乡土还是我们复兴的基地
节约储蓄的保证
沙土上的金字塔
对以政治力量强迫储蓄的过虑
效率和储蓄的保证
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