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关于男女平等,她说——这不应该是需要反复诉说的事。
关于年龄焦虑,她说——喜欢自己的人,不会有年龄压力。
关于焦虑,她说——活在当下的人不会焦虑。
关于伴侣,她说——要和精神富裕的人在一起。
关于婚姻,她说——婚姻不谈爱,谈经营。
关于全职妈妈,她说——没有全职妈妈,只有家庭主妇。
关于生育,她说——女人要为自己生孩子。
作为一个网红和一位基层女性代表,她正在做着一件渺小又伟大的事——替那些失语的基层女性发声。
内容提要
因为一条讲述基层女性婚姻困境的短视频,作者从此常驻新浪热搜。在视频中,她用开公司的比喻,讲述了在当下的生育福利制度下,女性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王慧玲制作了一系列视频,阐述自己的婚恋观点,内容涉及原生家庭、恋爱生育、强弱势关系,以及约会文化、穿衣自由等等,几乎每一条视频内容都引发了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本书脱胎于这一系列短视频,紧紧围绕当下性别权益的热门议题展开,通过原生家庭、自我成长、两性关系三个主题,论述女性要如何摆脱环境与观念的束缚,正确对待恋爱与婚姻,成为一个精神、物质双独立的女性。
作者将讲述对象界定为精神、物质双不独立的女性人群。这一选择的原因有二:第一,在作者看来,难以独立的基层女性,在当下婚姻制度中处于弱势地位,她们遇到的困境,既有其独特性,也有之于全体女性而言的普遍性;第二,作者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逃离基层女性命运的故事,她为此感到庆幸,也希望能鼓励更多女性逃离困境,把握命运,成为独立的自己。
作者简介
王慧玲
抖音热门女性话题vlogger,“基层女性”代言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媒体深度采访。自媒体矩阵“玲玲 Peter和四只猫”粉丝超200万人,视频内容点击量过亿。
创业10年,爱画画,爱表达,爱写作,出身农村,没读过大学,却被百万女性热烈追随的80后宝藏妇女。
目录
序
前言 一个基层女性的翻身参考
1 原生家庭:划清界限,灵魂断奶
完成精神上的断奶
和父母划清界限
精神、物质独立是唯一出路
你永远是有选择的
有爱的血缘关系才是家人
2 自我成长:精神与物质双独立
20岁到30岁,这10年应该做什么
繁荣自己的精神王国
你是自己的唯一靠山
去过不被绑架的人生
真正的自私是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
克服思想上的贫穷
安全感是你手头的种植术
不被社会营销的游戏乱了心智
像水一样去生活
摆脱容貌焦虑,美由自己定义
自信来自大量的经验
改变,从行动开始
为生命负责,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3 两性关系:创造价值,分享利益
男女意识偏差造成的择偶矛盾
避免堕入危险的两性关系
年轻人要多谈恋爱
彩礼对女性的意义
生育的价值
为社会打工换取利益保障
婚姻的本质是共同创造利益价值
恋爱、婚姻、生育是三件不同的事
为家庭打工没有出路
远离精神贫瘠的男性
两性关系中的性平等
要为自己生孩子
传统嫁娶模式消耗女性能量
生活不在乎你的性别
爱是精神的“奢侈品”
男女对立下的情绪暴力
放下婆媳之间的道德绑架
前言
当我收到朱笛老师的出书邀约时,第一反应是:是不是遇到骗子了?
我对自己的人生有过很多设想,也畅想过想要从事的诸多职业,但其中没有一个是作家。事实上,我在写完上面这句话,忍不住念叨了几遍“作家”这两个字时,还是会笑出声来,觉得不太真实。
2020年2月,因为新冠疫情,我和老公Peter经营的建筑摄影工作室业务暂停,停下来的这段时间,我经常会刷短视频。现在大数据厉害的地方在于,你看完一个视频并点了个赞,回头它就会给你推送十几个类似的视频。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跟我差不多出身的基层女性,她们的原生家庭、婚姻生活,以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困扰和问题原来这么多。可能是因为类似的成长环境,我对她们的无奈和痛苦有深切的感受。再加上比我有文化的人,可能不如我熟悉她们的生活,熟悉她们生活的人可能又不如我有文化,那么,作为一个来自农村,又会“写几个字”的基层女性,我觉得自己似乎有一种义务般的责任感。而且,我这一路没怎么上过学,如果把我从出生于安徽大别山区到扎根于上海,从在上海街头卖袜子到创业的经历分享出来,应该也能给当下的年轻人,尤其是像我一样出身的女性,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吧?
就这样,2020年3月,作为一个原本分享吃喝拉撒的生活博主,我尝试分享了第一个关于基层女性的视频,表达我的观点。没想到就这样一发而不可收,我作为一个“野生社会学家”的人生体验就此开始,直到今天这本书的诞生。
这一切发生得非常偶然,正如一个网友的留言,说我这是摸鱼摸了个“鲸鱼”……
我曾一度被洪水一样涌来的溢美之词震惊到,无法想象自己竟然可以对别人产生这么大影响,有这么大帮助。在惶恐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快乐和满足,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真的很幸福。
你看,一个人只要把心中的想法积极地付诸行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就会有无限的惊喜和可能。
因为出版需要,文字有一些调整和增减,如果读起来不太像我以往的风格,请多多包涵。
最后,这本书关注的是基层生态环境里的弱势群体——女性,所以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达方式,看上去似乎对农村人不太“友好”。但我作为一个祖上三代都是农民的农村女性,恳请大家不要过度解读,而应把注意力放在书中提到的问题上,从实际生活中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吧。
希望你们喜欢这本书。
王慧玲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