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二次成长》写给成人的人格修补手册,优化心智模式,开启自我诞生的旅程。
原创手绘5幅精美成长插画,分别对应5大成长阶段,通过场景回溯成长历程。
作者亲身示范19种心理工具方法的使用,确保方法切实有效、简单实用、随时随地可练习。
系统性梳理人格在0~18岁的形成过程,帮助读者准确认知自己人格缺失的类型及成因。
针对那些你经常遇到,却从未真正解决的心理困惑和难题,给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策,从根源上弥补人格缺失,破除心理困境。
回溯5大成长阶段,带你梳理成长历程——寻找早年印记(1岁之前)、初现自我轮廓(1~3岁)、建立自我价值(4~5岁)、重塑自我心智(6~11岁)、拥有完整人格(12~18岁)。
剖析17种内心缺失,找到你的人格碎片——存在感、分裂感、安全感、信任感、探索欲、羞耻感、自我怀疑、主见、自尊、内疚感、责任感、价值感、多维度自我、行动力、胜任感、自卑感、自我统一……
内容提要

从出生到18岁的这个自然阶段,我们经历了第一次成长。这个过程充满坎坷,成长的结果无法令我们真正感到满意和幸福。不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二次成长的机会,对已经定型的人格进行重塑。
通过书中提供的改变与发展的实用工具,读者将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对话和探索,有机会自主决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真正想成为的人。
作者简介
王瑞,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学院心理咨询专业,现于中美精神分析联盟精神分析高级组项目进行专项训练。B站人气心理科普UP主,经营“安慰记心理小店”,旨在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现已帮助上万人实现自我的二次成长。
目录
1 寻找早年印记(1岁之前)
第一节 存在感——和世界建立信任的开始
存在感是生存的理由
健康的存在感VS不健康的存在感
究竟谁在“操控”谁
方法工具箱:出生证明、访谈提问
第二节 分裂感——“好”和“坏”怎么会同时存在
为什么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完整
妈妈是人生的第一面镜子
完美的家庭,也会有创伤
方法工具箱:分裂时刻、断奶访谈、融合练习
第三节 安全感——普通的生活,却变成了战场
安全感就是健康的自恋
我是什么类型的安全感
“月亮绕地球”保护法
方法工具箱:安全感自检手册
第四节 信任感——对自己无条件的爱
无法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
方法工具箱:信任拼图
2 初现自我轮廓(1-3岁)
第一节 探索欲——碰撞出自我的轮廓
世界很大,都是我的
父母是后盾VS父母是阻碍
自我的初现
方法工具箱:舒适圈的边界
第二节 羞耻感——不能见光的枷锁
羞耻感的种子
健康的羞耻感VS不健康的羞耻感
把羞耻感带入了关系中
方法工具箱:日光浴
第三节 自我怀疑——价值判断初现
自我怀疑的破坏性
我怀疑 VS 被怀疑
方法工具箱:怀疑你的怀疑
第四节 没有主见——学会和“小恶魔”相处
如厕训练
可怕的两岁
方法工具箱:做自己的“父母”
3 建立自我价值(4-5岁)
第一节 自尊——精神存在的必需品
全或无的自尊
无助模式
“应该”如何影响你的自尊
方法工具箱:自尊策略“大洗牌”
第二节 内疚感——向成人转变的前奏
主动VS内疚
“我错了,但是下次我还干”
自我惩罚和报复
方法工具箱:剥洋葱
第三节 责任感——自由的能力
不负责与渣
负责与独立
方法工具箱:不愿意还是没能力
第四节 价值感——我在这个世界上,不多余
无价值感背后的漫长链条
被世俗标准干扰的价值感
方法工具箱:重塑价值感
4 重塑自我心智(6-11岁)
第一节 多维度自我——一切都和我有关
我是谁?都可以
现实自我VS理想自我
自我的边界:共同约束和惩戒
方法工具箱:去掉人设
第二节 行动——为什么我们讨厌努力
兴趣伙伴
动物伙伴
拖延症的前世今生
方法工具箱:活力重组
第三节 胜任感——要向自己邀功呀
自知之明:归因
全力以赴:期望和价值
生活不能自理VS工作狂
方法工具箱:归因模式大换血
第四节 自卑感——小社会的冲击
朋辈压力
心理韧性
自尊再讨论:个性塑造
方法工具箱:自卑之花
5 拥有完整人格(12-18岁)
第一节 自我统一,修补过去——历史遗留的漏洞
自我大爆炸
思维的不成熟性
发展的过渡期:缝缝补补
方法工具箱:缝纫机
第二节 情窦初开,危机四伏——爱,确实让人完整
我动心了
孤独感
假性亲密
方法工具箱:亲密模式之钥
第三节 自我延续,未完待续——青春期结束时的四种自我类型
同一性早闭——逃避
同一性延缓——叛逆
同一性扩散——迷茫
同一性获得——个性
方法工具箱:三个“我”
成长彩蛋 迟到的“成人叛逆”
心理独立的命门
不要忽略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前言

二次成长的旅程
当你翻开这本书时,虽然你未必能马上意识到,但你的二次成长已经开始了。
我做了近10年的心理学科普工作,不断有编辑来联系我,希望我能够出一本心理学相关的书,但几乎每个编辑都希望通过把过去的文章稍加整理,然后迅速地出版和发行,这让我一度对心理学书籍的出版市场失去了信心。阅读纸质书,是我们现在为数不多的可以慢下来、整理思绪的方式,它不应该变成快餐,尤其是阅读心理学书籍。
终于,我等到了一位愿意善待书籍,并且希望将心理学中真正能够帮助到大众的内容送到读者身边的编辑。对于第一次与这位编辑的谈话,我没抱任何希望,以为又是一个期待快餐心理学的“知识贩子”。结果,这次谈话让我当场就决定推掉其他工作项目,一头扎进了本书的写作中。我和编辑都不希望心理学被噱头、鸡汤和伪知识取代,我们希望心理学不只在学者和专业人士眼里是有用的,希望对于那些对心理学几乎一无所知的人也是有用的。带着编辑给予的信任和支持,我开始了第一本纸质书的创作。
一晃,一年过去了,一切都比我当初想象的要困难一些。因为我是本书的作者,也是第一个读者,所以我不断地在专业视角和读者视角之间来回切换,希望在保证本书专业性的同时,又能够让读者真正吸收书中内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而不是读到一些大道理后,把书扔在角落,继续在人生中焦虑着。所以,支撑我写作的动力和目标只有一个:我希望本书能够给每个人一个二次成长的机会。
我们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经历了第一次成长,也就是我们从出生到18岁的这个自然阶段。这个成长的过程可能充满了坎坷,成长的结果无法令人真正感到满意和幸福。我们有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二次成长的机会,这得益于我们心理和精神世界极强的可塑性,二次成长其实就是对已经定型的人格重塑的过程。
第一次成长中,我们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我们很被动,对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没有过发言权;但是,在二次成长中,我们自己是主体,我给大家提供的大部分方法都是可以独立使用的,这将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对话和探索的旅程,你将有机会自主决定你真正想做的事、真正想成为的人。
人格重塑
人格的重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当你真正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时,往往已经成人多年,人格已经定型,而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具有稳定性。很多时候,我们的无力感都来自我们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眼前的困境,这种无力感先是让我们绝望,然后会使我们麻木,最终失去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期待。
然而,最深沉的绝望中蕴含着最强大的力量。人格之所以如此稳定,是因为它在我们的大脑里留下了一条条的沟壑,我们的思绪和情绪会习惯性地顺着这些沟壑流动,沟壑的走向决定了流动的方向。但是大脑的可塑性极强,它的生长潜力可以持续一生,我们总是有机会做些什么,实现改变。只要有了正确的方法和长久的坚持,我们可以改变大脑的沟壑,也可以重新建立习惯性反应,我们的人格会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很多人的改变总是无疾而终,根本原因就在于改变的动力不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而是为了摆脱和逃避当下的自我厌恶感。要实现人格重塑,最重要的就是要给自己时间和耐心,学会和自我厌恶感相处。我们听了太多关于变好的方法,却忽略了在变好之前,如果不能和自我厌恶感相处,所谓的变好,是不会实现的。
自我重塑就像是自己做了一次自己的父母,用我们理想中的父母的样子对待自己、呵护自己,支持包容自己的每一步试错。很多时候,我们缺失的不是自我,而是理想的父母。很多人本能地想要从父母身上寻找这缺失的部分,但万万没想到,缺失的最后一块碎片只有从自己身上才能找到。完成自我重塑的一个信号是,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要独立面对未知和挑战,你也许会害怕,但你仍然选择继续往前走,因为你信任自己。
如何阅读这本书
首先,带着最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开始阅读本书,你将有机会看到这个问题是如何从源头开始,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模样,进而持续地影响着你的生活。通读本书后,找到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章节,从该章节提供的方法开始重点练习,它会像解开一个个谜团,带你重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最终找到、接纳和相信自己。
其次,在本书的阅读中,我们会重新经历童年,这个过程并不会太愉悦,我们也难免会将一切问题的源头都归结于父母的失职,但这并不是本书的目的。的确,如果父母能够真正懂得我们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而不是苛责和惩罚,我们的成长会更顺利、更幸福,人格也会发展得更完整。但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它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我们真正要改变的,同时也是真正能实现改变的,是我们如何处理让我们受到伤害的记忆。
责怪父母是不是一种处理方式呢?当然是,但它是一种“伤敌八百,自损不止三千”的处理方式,是一种不同于小时候的被父母控制的方式。小时候,我们是因为太渴望被爱而屈从于父母的控制;长大后,我们是因为太渴望通过恨和报复来发泄而屈从于父母的控制。无论是哪种方式,它都削弱了你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
本书不是一次性阅读的快餐,里面的方法不是灵丹妙药,并不是吃下去后问题就能马上消失。本书更像是一个陪伴在你身边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安慰和方向。本书提供的方法是可以反复练习的,并且在每一次练习中,你都会有新的发现,真正的成长也是通过在一次次的练习中积累的经验和体验而逐渐获得的。
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对书中的每一个方法都重新验证,包括和自我的对话、和朋友的对话,以及和伴侣的对话。写完本书,我仿佛又进行了一次人格的梳理和重塑。尽管我以为我对自己已经足够了解,但依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很多年都没有意识到的盲点,同时也意外地修复了一些调整多年但未见成效的情绪问题。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愤怒问题,我发现,愤怒的情绪中还层层包裹着很多复杂的情绪。我就像剥洋葱一样,一点点把它剥开,看到了隐藏多年的真相,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我还没有准备好去面对的真相。
在过去7年的心理咨询执业生涯中,我见证了太多的来访者被破碎的童年牵绊,在现实生活中挣扎,但最终实现了二次成长。这个过程很不容易,但很幸运的是,我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和方法,它们具有普适性,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在10年的心理科普工作中,我一直在坚持一件事情,那就是把晦涩的心理学知识诠释成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应用于生活的人生哲学。太多有价值的心理学知识躺在课本里和研究论文里,但是没能到达真正需要的人那里,而我特别幸运地做了这个摆渡人。希望本书能够让每位读者获得敏锐的心理视角,并且带着这个视角重建自己的生活,体验真正的自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