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本书是《历史的温度》系列的第六本,这本书的主题是抉择。
畅销大众历史科普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第6本,喜闻乐见的故事写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落笔客观、有温度,有料有趣。
脱离常规历史的宏大叙事,走向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讲述我们所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饱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读完可以多一些典故,长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内容提要
站在十字路口,或面对未有之巨变,是向左还是向右,是向前还是向后?这是曾摆在辜鸿铭、蔡元培等人面前的抉择,也是当下我们时常面临的选择。
面对真实世界,你怎么选择你所能相信的?是否还有潜在水面之下没显露的事实?如果你透过一些表象触及内核,你会发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依然与个人的选择有关,与人性有关:贪婪、恐惧、孤独、虚荣、自私、迷茫……性格决定命运,人性决定抉择。
历史没有如果,不能假设,当他们站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择时,影响的可能就是之后他们整个的人生,甚至历史。而后人读史,当感受其矛盾、纠结,去解读,去借鉴。
张玮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如你在眼前生动再现。
作者简介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就职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有16年主流媒体从业经验,采访过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并先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
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办人,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先后获得亚马逊中国“2017年度新锐作家”、2020年度“当当影响力人文社科作家”等不同奖项,其作品获得2019广东省中小学生“最喜欢阅读的十大图书”等奖项。
馒头说团队包括张玮及其复旦大学导师和部分同学,目前分别为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或上海市重点学校的优秀骨干语文教师等。团队致力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经典、人文社科知识,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更健康和全面地发展。
目录
自序
站在十字路口
辜鸿铭:“末代狂儒”的矛盾与孤独
蔡元培:一生请辞,一世楷模
“六君子”之死
曹锟这个人
中国动画功成日,勿忘万籁鸣
稻米飘香,勿忘袁隆平
真实的“一休哥”:癫狂一世,风流一生
他究竟做了什么,会被称为“史上最危险的间谍”?
潜入水面之下
辛卯科场案:一场让皇帝都头疼的“高考”舞弊案
权力的游戏:一次“性贿赂”引发的政坛大乱斗
斩杀安德海:晚清宫廷的一场暗斗
东芝事件:当年美国是如何强行“敲打”日本的
麦凯恩:幽灵的复仇
“利库路特事件”:日本战后第一大腐败案的台前幕后
流血的分割线: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怎么分家的?
面对真实世界
中国曾经有一种神奇的货币,叫“金圆券”
荒诞与真实:1938年,火星人“入侵”美国
“人民圣殿教”:从“世外桃源”到集体自杀
地铁里的杀人毒气:邪教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世纪审判:一桩“铁证如山”的凶杀案,为何能翻盘?
作为医生,他为何成了世界第一连环杀手……
罗斯威尔事件:人类到底有没有发现外星人?
处在巨变前夜
庄士敦:紫禁城里的洋“帝师”
“黑船事件”:让日本人心情复杂的“蛮夷入侵”
那支曾经是“亚洲第一”的舰队,究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那个不远万里去送死的倒霉皇帝
置身血肉战场
平型关伏击战的背后
宝山保卫战:另一个关于 “六佰” 的故事
1943,血战常德
47天,血泪战衡阳
1944,血战腾冲
红场1941:漫天飞雪中的悲壮阅兵
同在五环之下
萨马兰奇:挽救奥运会的老人
柏林1936:一届“史无前例”的奥运会
1964,日本豪赌奥运
从射活鸽到霹雳舞:奥运会项目增减背后的博弈
附录 读者评论
前言
自序
嘿!第六本了。
每次开始写《历史的温度》下一本自序的时候,我就会意识到:又一年过去了。
而就像是养成了一个习惯一样,每年,借一本书的序言部分,我似乎就得到了一个和一群素未谋面的人聊天的机会——对,你们知道的,说的就是各位。
我特地翻了下《历史的温度5》的序言,开头就提到了一句:“过去这一年,感觉过得太快了。”
这句话,这次似乎可以直接照搬过来啊。
过去的这一年,很多发生的事情也像轮回的四季一样:有些事似乎有了冰雪消融的迹象,有些事焕发了生如夏花的活力,有些事让人目睹了高楼坍塌的萧瑟,而又有些事,依旧让人感觉到寒风凛冽的刺骨冰冷。
斗转星移,又是一年。面对扑面而来的时代,我们知道自己是避无可避的,但每每站在各自需要抉择的十字路口,又难免生出一些彷徨和无奈。
是的,这次和出版社的编辑商量下来,第六本的主题就是:“站在十字路口”。
当然,这是个很宽泛的主题,因为老读者都知道,《历史的温度》系列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大杂烩”,囊括古今中外,五花八门,其实并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主题——可以随时翻开书读一篇,也可以随时放下书去做你想做的事。
但如果认真梳理一下,还是可以梳理出一些相对清晰的脉络的,比如第四本是“信念”,第五本是“博弈”,而这一本,是“十字路口”。
在我的理解里,面临十字路口抉择的,不仅仅是个人,也包括团队、民族乃至国家,影响抉择的因素也不仅仅是人性,还有环境、对手乃至时代。
所以,这本书划分了六个部分,分别是“站在十字路口”“潜入水面之下”“面对真实世界”“处在剧变前夜”“置身血肉战场”“同在五环之下”。其中的一个个故事,有关于个人的,也关于有群体的,有关于民族的,也有关于国家的,有台面上的,也有台面下的,有文质彬彬的,也有血肉横飞的……
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馒头说”的后台,一直不断有读者留言提问,那些提问,其实不少都是关于站在“十字路口”如何抉择的:如何选择专业或职业,如何面对感情或婚姻,如何评价一个热点或观点,如何看待一个国家或未来……
我一般不会给出明确的回答。一是因为我能力不够,完全没资格回答很多问题。二是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能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择的还是你自己——其实很多人问我问题的时候,我相信他们心里是有答案的,只是他们没有发现,或者只是期望得到我的认同而已。
对了,其实初编辑和我商量的这一本书的主题,是“历史是个万花筒”。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和“站在十字路口”相比,还是有一些区别:
“万花筒”固然也强调了多样性和多姿多彩,但传递的信息是,你是一个“旁观者”,只是在观看而已。而“站在十字路口”,更强调一种感同身受的参与感。
没错,你从书里看到的确实是过去的人的选择、过去的人做出选择后发生的故事,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其实不是在告诉你过去,而是在向你展现未来——每个人的一生都无法避免地会站在十字路口。
到时候,你又会如何抉择呢?
我想,这一个个故事,会给你更多的感悟,乃至启发。
最后,借这个一年一度的机会,再一次感谢你们,没有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理解和宽容,我绝不可能坚持到今天。
愿凛冬终将过去,愿我们在各自的十字路口都不会迷茫。
感恩!感谢!
还是希望能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