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在工作中看到中国

  • 定价: ¥69
  • ISBN:978752174070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428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工作,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在生活中都是被摆在首要位置的。在大多数时间,工作都与我们的生存直接相关。无论我们是在主动寻找一个谋生的饭碗、不断追求自己钟爱的事业,还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甚至消极逃避,它都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为了更好的生活,几代中国人都在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化,不曾停歇,也不能停歇。
    随着时代大潮的滚滚向前,面对工作,我们都有着各不相同的面貌和价值选择,既有对立,亦有统工作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代际、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性格的个体多元多样的三观。
    将这些故事聚合在一起呈现给读者,就是这本书想要做的事情。

内容提要

  

    本书书稿精选自网易非虚构公众号“人间thelivings”,其“寻业中国”栏目中发表的系列征文稿件,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对自己或周围人工作的口述:农民、app内容审核员、销售、历史老师、海员、黄金分析师、开锁匠、基层社区调查员……
    这些劳动者们或被时代裹挟,或是迎澜而上;或主动追求自身理想,或无可奈何生存所迫;或在本业中找到生命价值,或在迷失后重寻人生意义。他们的经历演绎了不同职业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工作支撑起这个社会的平稳运转,他们的故事万花筒一般映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在这些“真实的故事,真正的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生动的当代中国,或许,也能重新思考“工作”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目录


潮来潮去
  一个黄金分析师的自白/林尘
  回不去的海外置业捞金年代/雷霆
  直播时代前,电视购物曾经的辉煌/陈泳振
  淘宝来了,线下实体店就死了/夏莉莉
匠人之魂
  40年的开锁师傅,“开的是命”/刘瀚
  我在大山修风车/苗大侠
天涯海角
  金沙江河谷里的孤寂守站人/杨华
  小城的杂技小演员,能走去哪儿?/草莽冬晴
  海上春秋,海员“何处是家”?/无事忙
后浪百相
  当销售的女孩,从不认命/May
  毕业后,我成为了“鉴黄师”/颜辞镜
  我的五年警犬训导员生涯/林云
人间苦甜
  做信用卡业务员,脸面算什么?/冀坤
  种大棚的农民:在土里抠钱的人/前海
  永远“在路上”的货车司机/蔡一智
幕后英雄
  一个基层社区调查员,2020年的春节/张焱
  麻醉医生是如何炼成的?/Dream Star
  沉默的蓝天守望者——交通空中管制员/义叶
我们在工作
  历史系读出来,干啥才能养家?/齐楚秦
  我在AI教育创业公司的一年/乌橹
  铁了心要漂在北京的俄罗斯小伙/张猛
  找不到职场意义的35岁高管/张志刚
编者后记

前言

  

    我们工作,然后活着
    国家统计局2019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就业人员平均每天工作时长为9.2小时,保持着“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中最长工作时间的记录,几乎是德国人工作时长的2倍。也正是基于国人的勤奋,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工作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被摆在生活中首要位置的。无论是在几十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被动地去匹配工作,还是在已经深入人心的市场经济里主动寻求自己喜好的工作;无论是90年代的精英们选择下海迎接时代变化的红利,还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偏爱进入体制内逃避变化带来的风险;无论是高校里提前实习、海投简历、为获得一份高起点工作而集体焦虑的菁菁学子,还是网吧里只愿做一休三、浑浑噩噩、放弃考虑未来的“三和大神”……工作之于每一个裹挟在时代变化中的个体,不仅是与个人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存在,也是影响我们的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的无形之物。而反之,我们又通过工作彰显自己在这个社会里的价值,将自己人生的这块重要组成部分,变作时代的一砖一瓦。
    过去的俗语用“三百六十行”来统括不同的职业,如今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加之数字化变革对传统产业和社会功能的重塑,一些工作职业甚至是行业不断被挤压,逐渐被大众遗忘,大量新的工作形式和尚来不及定义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诞生。工作本身如同一面自转的棱镜,折射出不同代际、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性格的个体多元多样的价值选择,也映照出岁月流转的碎片。
    我们想做的,就是将这些抽象的描述,变成一个个具象的故事,跟大家一起,记录将要逝去的、发现被忽视的、深入习以为常的、挖掘尚且未知的各种各样的职业,以及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我们也希冀能透过这样一个个故事,将时间变化中一个职业影响、取代另一个职业的线索勾连起来,去对比不同的人的精神面貌,让今天这代人在工作中所困惑的、怅惘的,可以在过去找到可借鉴的经验和智慧;让即将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可以先从我们的故事里读到种种关于职业名词背后的具体概念。
    2019年2月,“网易人间?寻业中国 Work in China”长期征文连载开启,至今投稿源源不断。至此,能够有幸以图书的形式,和更多读者见面,当真可喜可贺。原本的专栏连载名字,是致敬著名非虚构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的《寻路中国》,我们希望作者们的这些稿件,可以像这部经典的作品那样,为读者展现出了在时代变迁之下、纤毫毕现的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我们所拣选、呈现给读者的这些文字,亦不只是写职业故事,更没有高低贵贱和博眼球的奇异体验。在这里,每一位作者写的都是人心、是人性,是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选择,是不论喧嚣还是缄默的世事带给自己内心的沉淀。
    这是一个工作在不断侵蚀、挤压生活的时代,工作有时就像一个莫比乌斯环,人置身事外,又身处其中,工作和生活的边界似乎越发模糊,天枰两端似乎再难维持平衡。
    真的有所谓的明确界限和绝对平衡吗?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许智博
    网易人间工作室
    2022年2月11日

后记

  

    如前面的一切所呈现的,本书实质上是“网易人M。寻业中国Work in China”栏目的文章精选,旨在记录职业,记录职业中的人,记录时代。
    本书作者多为“草根”,讲述的是自己和周围人的故事,有些作者不便提供真名,但对于每个愿意将自己的故事讲述出来的劳动者,编辑致以同等的感谢。而这些万花筒一般折射当代中国社会的故事,一开始最打动我的,一则广度,二为真诚。
    在选题立项环节和“寻业中国”栏目主编聊天时候,主编告诉我,收到的每篇稿子,除了文字处理外,她的编辑们还会花大量的时M核准真实性——难怪我总能在每篇文章的下面看到“同行”的认可与感慨,就连我本人,也在一些故事中感慨万千,仿佛看到了当年,甚至现在的自己。在此,同样感谢“寻业中国”栏目编辑们的细致工作,本书得以面世,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名字:沈燕妮、许智博、唐糖、罗诗如、任羽欣。
    当然,因为是“选集”,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包括个人的选稿逻辑和一些不可抗因素——或有篇目不得不忍痛割爱。但“寻业中国”栏目本身是一个至今仍在接受投稿、不断更新的系列,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关注,或者,不妨也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既然他们的工作是我们的故事,那么我们的工作,也必将汇入他们的故事。
    罗梦茜
    中信大方编辑部
    2022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