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往里走安顿自己(精)

  • 定价: ¥59.9
  • ISBN:9787547743324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日报
  • 页数:218页
  • 作者:(美)许倬云|责编:...
  • 立即节省:
  • 2022-08-01 第1版
  • 2022-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史学大家许倬云写给年轻人的人生哲学,浓缩90多岁的人生智慧。当今时代,如何过真正有力量的生活?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往里走,安顿自己”?快速转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迷茫?冷漠年代,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感觉自己活得很累,累就累在无法安顿自己的心!要先找到自己,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往里走,安顿自己。从许倬云历经磨难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往里走,安顿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贯中西,享誉世界,与余英时、黄仁宇、何炳棣比肩的史学大家新作!
    许倬云先生以他宏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史学功力,在历史和现实的世界中纵横驰骋。让人感佩他精深的学问、睿智的见识之余,也深深地感动于老人家对中国文化深沉的热爱和对中国未来真切的期待。

内容提要

  

    我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我看一堆蚂蚁从窝里出来,每只蚂蚁从大叶子上采一块扛在背上,排成一队走单线回到窝里。如此情景我看了一个小时,像看一场很有趣的戏剧,也能由此发现蚂蚁的智慧。这种方式叫“自我排遣”,自己寻找安顿的地方。
    说实话,我这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我们如果能够打造好自己的内心,不再追求短暂的高兴的“快”,不再追求短暂的虚荣的“乐”,我们的行为、情感就能通达天地和灵魂。
    90岁史学大家许倬云,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顿自己。
    如果你总感觉活着很累,那就翻开本书,从今天开始安顿自己的心。

作者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生于厦门,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目录

第一章 疫情之下,这个世界会好吗?
  01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02 我们所处的世界,究竟面临何种局面?
  03 天、人没有大变,一切在安定、冷静中度过
  04 当今时代,如何过真正有力量的生活?
  05 即使是清贫的生活,也有直接、现实的快乐
  06 理想就是尽我的能力,做我可以做的事情
  07 疫情之下,这个世界会好吗?
  08 如何才能“往里走,安顿自己”?
第二章 快速转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迷茫?
  09 快速转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迷茫?
  10 冷漠年代,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1 在快速变动的世界,你们是第一批被卷入大浪潮的人
  12 世界这么大,“国家”不是最大
  13 未来人类世界一体化,是一定会发生的
  14 新科技时代,需要超越性思考
  15 科技越发展,越需要肯定人类本身的意义
  16 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
第三章 归结到内心,人要对自己负责
  17 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做不到的梦
  18 我这一辈子的顿悟,很多是机缘
  19 我对自己的期许,是尽力而为之
  20 面对人生困苦,要感恩,不要抱怨
  21 知识从哪里来?要读世界这部大书
  22 归结到内心,人要对自己负责
第四章 你要安世界,就得先修己
  23 我想建造几座“桥梁”,联通大众与学术
  24 什么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
  25 中美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26 你要安世界,就得先修己
  27 我盼望过去的历史,能帮我们理解当前的世界
  28 那些被打倒的文明,需要重整旗鼓
第五章 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
  29 直到遇见我的太太孙曼丽
  30 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
  31 孙曼丽:我们俩都很幸运,过得很好
  32 为什么中国文化能维持到今天?
  33 疫情之下的中美和世界
许倬云:越鸟栖南
后记:听着江声,你一寸寸老去

前言

  

    为什么说“往里走,安顿自己”?
    “往里走”这一说法是我自己常常用的,但却从未给它一个定义。这次得到机会,我想给大家讲一讲。“往里”这个“里”字,用通俗的话来说,也许叫“心”,也许叫“脑”,但不能用今天生理学上的“心”和“脑”来理解,它们应该是哲学上的名称。它们是主导人性格最内在的一个总机关,这个机关把外来的信息组织在一起;组织好了以后,将信息存储在一个总的数据库里。这个数据库是你的心态,包括感觉、知识、理解,甚至包括智慧的总和。
    往里走,就是往内心的探索
    用通俗的话来说,我们平常说的有“心”无“心”,大概就相当于这里面所指的“心”。像明朝王阳明讲的心学,也相当于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心”,跟今天生理学上所说的“脑”,可能在功能上有重叠的部分,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心和脑之间是有差别的:心,是感情跟感官转换的地方;脑,是以理性的思考为主。我是中国人,我照着中国传统的解释,把这种心态,这种往内心的探求,称作“往里走”。
    在我所写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前半段讲的都是宇宙之间存在多少元素——这些元素和我们的生活、人生息息相关,能够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国传统的学问,就是把这些元素组织成为一套包括天、地、宇宙和人在内的知识系统。在书中,我也从饮食和中医两个角度做了更为具体的说明。这个知识系统中对世界的认知,最大的分类是“阴阳”的二分法,比如荤素、大小、燥湿、寒热等界限的划分。这种分类还可以不断细分、组合在一起,传统中国人借此分析和理解生活中观察、接收到的信息,甚至万事万物。
    我举一个例子。董仲舒所认为的宇宙是一个从天到人的巨型系统,从外太空的各种星系到地球,到人的世界,到中国、中原乃至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在其中。这是从空间上的同心圆去划分的。也有从功能上的同心圆去划分的,如:功能级别最高的管什么,次高的管什么……最低的管什么。除了空间上的远近,还有时间轴上的远近。比如祖宗与子孙之间的关系,就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董仲舒设计了一个多向量、多维度的大网络系统,系统内部互相套叠、互相牵扯、互相影响。这就是董仲舒阴阳五行的“天人感应”理论,涉及宇宙万物跟人体、人的行为、人的群体之间的种种呼应和回报。董仲舒的系统非常巨大,也非常周密。当然在今天看来,他对太空的理解有很多缺陷,可是从哲学界的形而上学来说,这一套体系有相当值得佩服的地方,有很多地方和今天关于外太空的研究也相当接近。我们要知道他进行的是形而上学的假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和测验。但是,这样的假想居然能够与当今的实际观测和计算结果类似,这就很了不起了。
    ……
    最后,我引用文天祥的《正气歌》里的几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种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无所不在,从日月星辰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文天祥在诗中举出了很多胸怀正气的历史人物,其中有个别人我不敢苟同。比如“为严将军头”,严颜虽然对张飞说“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但后来还是投降了张飞。除此之外,诗中讲到的其他人,可以说都为了一个信念,为了一个忠诚—一不忠于某个人,而是忠于一个理想、信念,连性命都在所不惜。
    天地有正气,你去抓就能抓得到
    这个理想叫“天地之正气”,这股正气弥漫于天地之间。你自己去抓,就得到了;你不去抓,就看不见摸不着。你要将它抓到你心里,你才能理解“往里走”的“里”是什么意思。我这个中等资质的人,尚且能够用几十年的时间慢慢琢磨出一条路来,如今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很多人资质比我强,机会比我多,条件比我好,应该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我们如果能够抓到这股天地正气,打造好自己的内心,不再追求短暂的高兴的“快”,不再追求短暂的虚荣的“乐”,也不会为了一己得失而喜悲,我们的行为、情感就能通达天地与灵魂。
    说实话,我这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我也曾感觉活着没有意义,但是我也不能随便自杀,因为周围还有我爱的人,他们爱我,我爱他们。我最亲密的人是我的太太,还有我的儿子、孙子,以及我的同胞弟弟。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无辜的、被糟蹋的生灵,我都怜惜他们,我恨不得可以替他们。因为单就身体而言,我的状态不如任何人,哪天我走了也只是走了一个残缺者而已。但我内在的部分,和天地、宇宙是共通的。我可以为这个世界哀怜,为这个世界痛苦,为这个世界半夜流泪,但我也为世间人性光辉的部分欢喜且心存希望。

后记

  

    近三年来,我们的生活及赖以安顿的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瘟疫、战争、封闭、隔离……“昨日的世界”已成过去,人类社会似乎又走到了新一轮变化的关口,不知前方会面临何等局面。
    幸好,还有许倬云先生这样的长者,不断给予我们指引和安慰。在接受许知远的采访时,他说:“往里走,安顿自己。”他以一生的行动,向我们示范了一个人如何在艰难困苦中自处,如何与命定的种种不幸抗争或相融,修己以安人。
    从七岁开始,他随时任抗日战争第五战区荆沙关监督的父亲,辗转于湖北、河南、四川各地的乡野山间。先天不良于行的他坐在磨盘上观察农民如何耕作,铁匠怎样打铁,远山的雾霭起起落落。出川的年轻人奔赴战场永不再回来,稚嫩的面庞七十年后犹在他的梦中浮现。他也随父亲读《大公报》上张季鸾的评论,《观察》里费孝通的文章,还有《宋名臣奏议》和《日知录》,听父亲分析太平洋战场的战况、战报,长江及其支流的航道、水文。1953年,父亲去世前叮嘱道:“你们要努力,为未来的中国留下种子。”
    所以,许先生从来都不是书斋里的学者。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走上街头参与民权运动;1962年,他放弃了美国的五份教职,回到台湾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工作,1970年到匹兹堡大学工作直至退休。在此期间,他还为《中国时报》和《联合报》写了四十年的评论文章,与蒋经国、严家淦等国民党高层多有交往,致力于推动台湾社会开放,被媒体誉为“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西周史》本来是他献给傅斯年先生的一本学术专著,在1993年“三联版”的序言中,他说:“我对伟大的人物已不再有敬意与幻想。”此后近三十年间,他开始践行“为常民写作”的夙愿,《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风行海内外。他给大学生演讲,给企业家演讲,为两岸三地的青年交流筹办“浩然营”,为南京大学筹建“高研院”……近年来,更是借助互联网平台链接到无穷远方的更多读者。 最令我感动的,是日前他讲述严家淦当年和他的一番谈话:“不要求事功,不要求成就——只有求心之所安。事功靠不住的,及身而止。我们只能说那时候尽力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做到了。” 这本《往里走,安顿自己》,将近两年来许先生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人生、世界的变化以及如何安顿身心等问题所给出的回答进行了分类和归纳。第五章和特别收录的文章《许倬云:越鸟栖南》,侧重于许先生的人生,我们也选取了一些照片作为“见证”。赵向前老师的画作和杨宏伟教授创作的同名版画作品为本书增色不少,谨此致谢。助理张希琳、赵欣和黄雨晴对文稿整理工作亦有贡献。当然,若有任何疏漏之处,文责在我。 近几个月,许先生时常担心来不及写完正在进行的书稿,这是《万古江河》之后他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前天,我们终于完成这一工作,而先生依然精神健旺。在喜悦而放松的情绪之中,我写下这首《江声》,既是对这一刻的纪念,也借此机会表达多年来我的感激和感怀: 江声 ——致许倬云先生 江声浩荡 自神女峰翻涌奔逝 万古心事卷起千堆残雪 伟大的人死于伟大 幸存者在旧梦中挣扎 命运如轮转动西风 故国余音彻夜回响 此岸之水愈深 彼岸身影愈发清朗 饕餮吞噬青铜 寒鸦唤起孤村 听着江声,你一寸寸老去 江河入海,望月于朗夜生起 冯俊文于匹兹堡 2022年3月10日大雪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