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这是一本关于伤与痛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爱、生活、坚强、快乐的书。本书将指引你破茧重生,寻找活着的意义,也将帮助你找到内心沉睡的力量。如若不是为了挣破悲伤的丝茧,没人愿意坚强,也没人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如此坚强。
人们不能像开处方药一样,无法按照你的需求为你分发希望。通过报道那些身处逆境的人和那些关于生存与蜕变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汲取希望,从分享的故事中汲取希望。他们是平凡生活中的勇士,即使突逢巨变,也仍坚韧不拔,勇敢面对一切。
内容提要
卡罗尔·史密斯的儿子小克里斯托弗在他七岁那年骤然离世。史密斯想要利用繁重的工作让自己摆脱失子的煎熬,直到一条关于儿童早衰症的文章映入她的眼帘。
在《穿过悲伤的河流》中,作为记者的史密斯讲述了她通过报道别人应对突发事故,进而拯救自己严重受伤的心灵的故事。
对旁人及其人生际遇的好奇,让史密斯以一种她不曾预料到的方式,从多个故事中汲取希望,勇敢地接受悲伤的馈赠,治愈了自己破碎的心灵。
作者简介
卡罗尔·史密斯(CAROL SMITH),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西雅图分公司KUOV的获奖记者兼编辑。此前,她曾在《西雅图邮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和《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工作。她的报纸作品获得了数十项国家和地区奖项,七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写作作品也出现在十多家文学期刊上。史密斯曾被公共媒体记者协会(PublicMedia Journalists Association)评为年度编辑。
目录
前言
引子
第一篇 童年的礼物
第二篇 母爱的力量
第三篇 不确定的确定
第四篇 悲伤的考验
第五篇 完整的意义
第六篇 共舞的生命
第七篇 战争的烙印
第八篇 黄色风铃草
后记
前言
“什么是真?它跟你是用什么材质做的无关。”老皮马说,
“如果一个小孩一直一直爱着你,不只是因为想跟你一起玩,而是真正地爱着你时,你就变成真的了。”
“我会受伤吗?”绒毛兔问。
“有时候会,”一向诚实的老皮马说,“可是,一旦你被人爱着,变成真的了,你就不再害怕受伤了。”
——《绒毛兔》(The Velveteen Rabbit)
玛杰丽·威廉姆斯(Margery Williams)
这是一本关于伤与痛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爱、生活、坚强、快乐的书。本书将指引你破茧重生,寻找活着的意义,也将帮助你找到内心沉睡的力量。如若不是为了挣破悲伤的丝茧,没人愿意坚强,也没人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如此坚强。
每个人都有害怕失去的事物,害怕一旦失去它,自己就活不下去。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孩子,在他7岁那年不幸去世了,我曾以为自己也会随他而去。在最美好的年纪,我的孩子骤然离世,如流星般匆匆陨落。一次成功的肾脏移植,本给了他又一次拥有健康童年的希望。当他在爷爷家中心脏骤停,倒地不起时,这个希望毫无预兆地破灭了。他走的那天,我不在他身边。这个残酷的事实,至今仍笼罩在我心头,成为我一辈子无法释怀的悔憾。他死后,我的世界分崩离析,心田一夜荒芜,悲伤无尽,走投无路。
新冠疫情的肆虐,同样无情地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将他们拖入全然陌生的境地。它最狠戾之处,是让不幸的感染者被迫与外界隔绝,在没有亲人的陪伴下孤独地死去,狠毒地在活着的人心中烙下它独有的伤疤。每思及此,我总忍不住惶恐。
还记得疫情早期,人们每天拼命搜索新闻,渴望从中看到任何一丝疫情结束的曙光,却失落地发现一切早已失控。在那段时间里,那种时间模糊的浑噩感,那种空间错位的迷失感,那种每天都要为了呼吸而挣扎的生活,与痛失亲人的感觉是如此相似。
除此之外,还有对未知的恐慌。没人知道这场疫情究竟夺走了什么,只知道无论失去的是什么,留下的必将是无尽的思念。那种大难临头的预感也是十分相似。曾有人将这种预感称为“悲伤的前奏”,尽管灾祸还没有发生,但你知道它很快就会降临,悲伤也会接踵而至。悲伤到来之前,若真有“前奏”,那它离去之时,也应留有“余音”,回荡在心房的回音室里,一声又一声地呜鸣。
人们不能像开处方药一样,无法按照你的需求为你分发希望。但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汲取希望,从分享的故事中汲取希望。孩子去世之后,我需要希望支撑我走下去。作为一名记者,通过报道那些身处逆境的人和那些关于生存与蜕变的故事,我找到了希望。他们是平凡生活中的勇士,即使突逢巨变,也仍坚韧不拔,勇敢面对一切。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学会了如何在失去至亲之后,重新扬起生命之帆。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持久战中,许多人失去了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愿他们和我一样,从这些故事中寻获勇气,得到启发。
卡罗尔·史密斯(Carol Smith)
2020年5月
后记
2009年1月初的一个早晨,我接到一个电话,让我尽快赶去报社。等我赶到办公室时,很多人已经围在本地新闻部,像事故现场的围观群众。赫斯特集团的一名高管拿着话筒,走到人群中央,身后有一台无线对讲机“滋滋”地响。我们双手环抱在胸前,面色凝重地看着他,等候下文。他说,报社即将挂牌出售。我们只剩下60天的时间。
每个人乍听到这句话,都跟突然接到亲人去世电话的人一样,脸上流露出错愕的表情。新闻人是现实主义者,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意味着《西雅图邮报》即将停刊。大家三三两两地站着,彼此拥抱,互相安慰几句,然后拖着沉重的脚步,黯然离开本地新闻部,各自打电话通知家人。我们拿纸杯倒了杯波本威士忌,为聚散而饮。
对许多人而言,报社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知道彼此的过去,彼此的小癖好;知道谁在拉斯维加斯输了钱,曾打电话请求报社预支工资;知道谁在备孕,谁有外遇。本地新闻部里发生的事,与记者报道的外面世界的故事一样,充满戏剧性。在癌症、离婚、死亡三座大山面前,我们一直相互扶持,不离不弃。当我们怀疑主编偏心时,比如有人得到更多采访时间,或有人拿到更多版面,也会像争风吃醋的兄弟姐妹一样,吵得不可开交。尽管如此,我们总是团结一致,并肩作战,努力守护这个大家庭。
我在报社里成长,很荣幸地坐在最前排的位子,阅览社会巨变、众生百态。成为记者的这25年,我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生死两别、悲欢离合、病痛折磨,有我自己的,也有别人的。我的同事亦见证了我的这25年。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们继续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不去想越来越近的出售日。新闻编辑室里日渐有了资产拍卖前的感觉,大家开始收拾各自的东西。文件柜、破旧的纸盒、有凹痕的带孔金属尺子,能拿的就拿,能分的就分。一个巨大的碎纸机杵在新闻编辑室中央,将几十年的笔记碎成纸屑。我们站在蓝色圆球下,与那个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照亮报社上空的球状标志,拍照留念。
有一天,新闻会议开到一半,坐在会议桌前的总编戴维·麦坎伯(David McCumber)突然往上瞟了一眼,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
“《丛林》去哪儿了?”他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来。
其他编辑一脸不解地看着他。过了一会儿,我才意识到他是在问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丛林》(The Jungle),那本揭露肉类加工厂黑幕的书。多年来,一本精致包装的《丛林》一直悬挂在我办公桌的上方,正好在他的视线范围内。
在得知报社命运的66天后,我为报社写了讣告,开头如下:《西雅图邮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简称P-I)是西雅图及其周边地区的先驱报纸,也是该城市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持续经营上百年,不仅受一方水土滋养,也滋养了这方水土的人文。成立之初,它的先驱用拉梅奇手摇式油印机印刷出它的第一份报纸,承诺“传播最有用的信息,做最好的报社,卖最实惠的报纸”。如今,约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它将在这个星期二发行它的最后一期印刷报纸。
1889年,一场大火席卷了西雅图,烧毁了P-I的印刷机。尽管遭受重创,它依然顽强地渡过了难关,在后来的岁月里,还经历了11次搬迁,至少16次易主。19世纪,美国报业陷入群雄混战的局面,曾有一名出版家形容这个年代的报纸“生难死易”。最终,它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跨进了20世纪的门槛。
我们曾亲切地将它称为“每日奇迹”,现在这个奇迹也将不复存在。
从孩提时代起,报纸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时,我会帮我哥哥送报纸。我母亲和我外婆每天早上收到报纸,都会剪下优惠券和好文章,寄给亲朋好友。我父亲下班回到家,会习惯性地坐在椅子上,拿起一份报纸看。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小孩都会很知趣地不去打扰他。
……
格里从乳腺癌中活了下来。她和鲍勃还有许多医生奔走于世界各地,积极践行医者的社会责任。这几年来,他们经常前往加沙,帮助当地居民。她依然是妇女关怀互助小组的组织者,每两周的星期二都会与她们在家中客厅相聚。最近,我重新加入了这个小组,看到了几张熟悉的脸庞,不过大多数都是新面孔。刚刚过去的10月,我与组里的其他妇女去了格里海边的房子,那是我第二次去那里了。那一天,我开着车子,在海岸山脉(Coast Range)之中穿梭,一路上红叶烂漫,光影婆娑。黄昏将近时,我披着金黄色的霞光,来到大海这一侧的平原湿地。成千上万只椋鸟在我前方盘旋飞舞,仿佛巨大的画笔在天幕中恣意游走,和克里斯托弗在幼儿园里画过的画一样,充满生命力。然后,我开车经过一块空地,看到空地上一个如毛茛般明黄的房子,背对着朦胧墨绿的森林,越发显得明亮耀眼,仿佛全世界的余晖都敛于一处,一下子全倾泻在它身上,如一把耀眼的金币被撒向人间,带着所有光明奔向它。“阳光屋。”我用手语对自己说,然后笑了。
等我到达海边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格里也炖好了一锅蘑菇烩饭。那几次相聚,她做了许多美妙的食物来招待我们,仿佛我们是饥肠辘辘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的。层叠不穷的海浪拍打着海岸,我们一边听着那如音乐般美妙的声音,一边享受人间美味。
晚饭结束后,她给每个人发了一个笔记本,让我们写下对孩子的感激之处,以及我们现在的生活。我写了克里斯托弗让我学会用他的眼睛去看世界,这是他留给我最好的礼物。每当我走在路上,我总能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美,比如一棵废弃的圣诞树上的彩条,一处用一小块马赛克瓷砖补上的墙缝。那些都是他绝不会错过的美。
我写了克里斯托弗有多喜欢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事物。他喜欢按搅拌器的按钮,喜欢将鸟食放进喂食器里,喜欢给植物浇水,喜欢给地板吸尘。当我换灯泡时,他会指着灯泡,惊叹不已。他眼中的世界,每个平凡日常,都蕴藏着奇迹。
现在,我眼中的世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