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自我突围

  • 定价: ¥69
  • ISBN:978752175290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00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首部作品。
    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的理想之书。
    温暖讲述真实而励志的成长故事,关于人生抉择、自我突破和理想追寻。
    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讨论科学、创新、教育的意义。
    解答年轻人的成长困惑,给出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参考。

内容提要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2008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2018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
    他在56年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相信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理想之书,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媒体推荐

    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志怀高远、行必有果的一公跃然纸上。做人当如施一公!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同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这本书可以说是西湖大学创校校长的自传,我们能从书中读到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自我突围》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真实的施一公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自我突围,一个当代中国科学家的人生观。
    钱颖一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06-2018年)
    相识一公十数年,亦兄亦友,愈久愈知,尤佩其坚韧。一公在我心中是一位奋进不息的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体现在他的科研取向,也贯穿于他看待人生的视角。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仅可以从多个层面了解其人,更可以感知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执着追求。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公校长的这本书既是一部成长史,也是一部思想史,成长的故事丰满,思想的历程精彩,堪称一剂摆脱迷茫焦虑、实现自我驱动的良药,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读了,一定会在有意思和有意义中收获满满。
    刘彭芝中学特级教师,人大附中、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原校长、现名誉校长
    西湖大学寄托了太多人对更好教育的理想,作为领头人的施一公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西湖大学毕竟刚刚出发不久,它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或许我们可以从过去到现在的施一公身上找到一些答案,这本书就是一把钥匙。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与一公结识已久,他的经历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新探索做了生动的注脚。这本书的心路历程,相信能够鼓励更多年轻人点亮心中灯塔,不断突破自我,玉汝于成,在成长路上有所收获。
    张磊高瓴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作者简介

    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生物学家,西湖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土,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获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2008一2018年全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曾任副校长。

目录

01  家世故里
  我是河南人
  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
  我眼中的爷爷
  小时候过年
  难以忘怀的童年食趣(一)
  难以忘怀的童年食趣(二)
  从《高考1977》说起
02  成长足迹
  逞强爱冒险的我
  我的第一桶金
  出国留学(上):漫漫申请路
  出国留学(下):异国初体验
  中餐馆打工
03  生活百味
  归来吧,我的朋友们
  今天3000米
  我的时间分配
  我想儿子
  绘画与阳春白雪
  半百知天命
  仰望星空
04  师友情谊
  亦师亦友的杨振宁先生
  吴瑞先生与华人精神
  追忆查懋声主席
  饶毅其人其事
  怀念王旻大哥
05  育人之思
  我们为什么上大学
  “起跑线”重要吗?
  试答钱学森之问
  做诚实的学问,做正直的人
  鼓励学生“唱反调”
  科技创新需要责任和勇气
  人才培养呼唤良好的制度环境
  人才培养需要实事求是
  如何提高英文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06  科教心得
  中美两国科学之我见
  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国全面崛起
  教育改革的支点:高校自主权
  引进高层次人才时不我待
  论中国核心竞争力:人才
  再论中国核心竞争力:人才与环境
07  清华与我
  我的清华,我的梦
  我与清华生物系
  回国这三年
  厚积薄发,剑指国际
  新清华学堂:我的艺术天堂
  从清华感恩前行
08  西湖逐梦
  大时代的大责任
  梦想开始的地方
  西湖已至,未来可期
  来,我们一起去探路
  人生选择从未后悔
后记
  但求真实

前言

  

    我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者。
    从小如此。年幼的我虽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但总是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那一年,我上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听说了诺贝尔奖,虽然并不清楚它是什么,但知道这个奖很厉害,鲜有中国人能获得。1979年小学毕业考试,数学、语文、常识三门,我以280分的总成绩名列驻马店全镇第一名。在懵懵懂懂中,我憧憬着未来……
    初中亦如此。我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中部,由于生性贪玩,前两年的学习成绩勉强维持在班级前十名。直到初三的一次早读课,我和同桌交头接耳,挨了班主任老师狠狠一巴掌,受到当众呵斥,羞愧难当的我从此开始认真听讲,没想到学习态度的转变使成绩突飞猛进,期末居然考了年级第一名。青春期的自信心爆棚,极大地激起我的求知欲望,也更加燃起了我对朦胧理想的期盼……
    高中更是这样。凭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冲劲儿,我在奋斗中一步步前进。1984年秋季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了河南省第一名。高三毕业时,同班党剑同学给我留言“希望我能成为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少年时的同窗”,这句话足足让我激动了三天!说心里话,我并不是为了诺奖学习,也不是朝着诺奖努力,而是来自同窗的信任和期许给了我极大的动力和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深入我的骨髓。我的理想似乎变得有迹可循……
    大学于我,是释放理想主义情怀的天堂。在这生命力最旺盛的年纪,我觉得自己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胸中颇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豪情壮志。但就在大三开学后不久,父亲因一场车祸意外离世,从小到大的精神支柱陡然崩塌,对我的打击可想而知。突然之间,我第一次对人世间的好坏善恶有了切身的认知,也在痛苦煎熬中体会到生命的脆弱。
    1989年,我提前一年从清华本科毕业。初入社会的种种不易,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目标只要全力以赴就可以实现,这对一向好强的我打击不小。原本毫无拘束、天马行空的理想主义受挫了,我逐渐意识到,理想主义者需要经受现实的淬炼,在骨感的现实中找到一条实现理想的道路并一直奋斗下去,所以我把自己定义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任凭风吹雨打,不坠青云之志!
    1990年4月,我远渡重洋,到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刚到巴尔的摩的两年,我在当地一家中餐馆努力打工,成为我体验人生的一段难忘经历。面对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一颗彷徨躁动的心贯穿我整个读博期间:真的要走学术道路吗?确定要在生物物理领域走下去吗?那时候电子邮件刚刚兴起,我考虑过转专业学习计算机;面对中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广阔前景,我动过创办贸易公司的念头;1995年4月博士毕业之后,出于好奇,我甚至去华盛顿郊区的大都会人寿公司(MetLife)面试了驻华首席代表的职位,并获得了录用函……经历一番周折,1995年10月,我终于下定决心,正式寻求博士后训练,走学术之路!
    1996—1997年,在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所做博士后的两年,我朝着既定科研目标全力拼搏。1997年4月,我很顺利也很意外地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的教职。很顺利,是因为在申请和面试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表现十分满意。很意外,是因为那时我一直以为自己不可能在美国学术界找到工作:1993年和1995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两次公开站出来,强力抨击一些人对中国的污蔑,维护祖国的利益,因此两次被调查,我一度以为自己上了美国政府部门的黑名单。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十年,我的学术之路顺风顺水,2001年成为分子生物学系创建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07年晋升终身讲席教授。作为一名在人类基础研究前沿探索和引领的科学家,我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优渥丰厚的物质待遇,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在几乎所有不了解我的旁观者眼里,我已经完美实现了“美国梦”。
    但内心深处,我却始终有一丝惘然若失之感:在美国求学工作这么多年,我深深地怀念父亲,总会想起儿时父亲与邻里乡亲相处的点滴,他的教诲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我也十分想念故乡的一切,尤其牵挂对我寄予厚望的父老乡亲。每次回国,看到祖国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内心都会感慨万千……回到祖国,助力国家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这颗种子早已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
    2008年,伴随着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个梦幻般的主题,我全职回到母校清华。毕业后近20年的海外积淀,似乎完全是为了游子归来后实现壮志雄心……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把自己的科研重心转移到了极具挑战性的生物大分子机器和膜蛋白结构解析,和同事们在校内规划大生命学科格局,创建科研服务平台,全力引进海外人才,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培养拔尖创新的学生。在校外为国家科技教育改革建言献策,起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联手北大创建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创建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并将其升级为北京高精尖结构生物学创新中心,倡导大幅提高博士生待遇……每一天,都是工作16个小时以上的浪漫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后,受清华成功实践的鼓舞,我很期望把大生命学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经验放到一个全新的平台上进行推广,把它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特区、试验田,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的培养蹚出一条新路来。于是从2015年起,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立足杭州,共同创建一所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
    2018年2月14日,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由社会力量创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肩负着几代人的期望,正式扬帆起航!
    西湖大学这样一个从2011年就开始酝酿的梦想,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丝毫没有偏离当初的航向。展望一下吧,十年、二十年之后,世界上最原创的一批重大理论突破来自西湖大学,影响人类未来的最关键的一批核心技术来自西湖大学,为蓝色星球担当最优秀的一批科学探索者聚集在西湖大学,共同谋划人类文明的未来,一起商讨应对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几年,我经常辗转奔波于杭州和北京之间,除了学校管理、捐赠募集,还要做科研、带学生,也尽心竭力地推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扶持青年人才成长,参与并见证了以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为代表的一批资助计划落地实施……这其中,我经历过始料未及的困难,感受过前所未有的焦虑,同时收获了用言语难以描述的惊喜、激动和无与伦比的满足!
    理想,是宇宙间最美好、最可贵、最闪耀的存在,是让生命实现价值、得以慰藉、永远赋予无穷力量的追求。宇宙已经存在了138亿年,而人类文明仅仅存在了几千年。我在这个世界里最多不过百年经历,但我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宇宙中的恒星,都经历过千亿摄氏度、万亿大气压的锻炼。如果原子能说话,它一定会告诉我它无比神奇的历程。
    人生忽而半百,不知老之将至。对于在漫漫宇宙长河中转瞬即逝的我,唯有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最大限度、最极致地感受生命的精彩,才能无愧于组成我身体的每一个原子,才能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谨以此书致敬理想,让我们一起向着理想义无反顾地前进!
    2022年盛夏于西湖大学云谷校区

后记

  

    早在十年前,我就想出版一本自己的作品集。至于主要动力,一是用这种方式让关心和支持我的朋友了解一个真实、全面的施一公,尤其是那些与我素未谋面的朋友;二是日子过得越久,我就越喜欢回首往事,如果能有一本书成为自己退休以后愿意花时间品味和回忆的源泉,也是一种幸福。
    我平时的工作实在繁忙,只能等到春节前后相对轻松一点儿的时候才有空整理文稿。但相对于撰写科研论文和处理学校事务,整理和准备书稿又属于“不务正业”,所以即便在春节期间,时间安排的优先级也不得不向“正业”让步,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拖了下来。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居家隔离的我终于匀出一些时间,下决心完成自己多年的心愿。
    我系统地找出百余篇各类文章,用心筛选、认真整理,由于这些文章所描述的事情跨越了半个世纪,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其鲜明的年代背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往往时过境迁,用现在的眼光看,文章中的一些描述与评论容易引发误解和争议,编辑和同事都提醒我修改。但我总觉得,文章的描述应该反映当时的状况,年轻时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行为也没必要刻意去掩饰,因为真实才是一本书的价值所在,也只有真情实感才会激发我下笔的灵感。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小时候调皮捣蛋,长大了桀骜不驯,有私心杂念,有世俗烦恼,既爱面子,也有小心眼儿。通过多年的努力奋斗,事业上虽然有点起色,但内心深处,我不仅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也很惧怕被人拔高,甚至被人崇拜,因为这样带来的心理负担实在太大了,我承受不起。每次我应邀举办讲座之时,尤其是面对激动的学生,我一定会提醒大家,我的讲座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很可能充满谬误,希望同学们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 认认真真出版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我特别感谢中信漫游者团队的李穆女士,编辑韩笑、刘子英和鄢林敢,还有西湖大学同事俞熙娜协助策划,任思怡协助编校;感谢韩启德、杨振宁、钱颖一、潘建伟、刘彭芝、白岩松、张磊等几位师友对本书的支持与推荐;感谢大象出版社的助力。这本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师友的支持和家人的关心,我对此深深感激。 这本书里特别写到了我的父亲,希望他能感受到儿子36年来一直刻骨铭心的思念,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感谢年事已高却依然时时牵挂着我的母亲。特别感谢我的妻子仁滨,过去31年的比翼陪伴让我的生命始终盎然,使我在事业和理想之路上能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如果没有她这么多年的理解、支持和付出,我一定无法取得今日事业的成绩。 这本书的所有版税将直接捐赠给西湖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西湖大学的创建。在这个意义上,你购买本书的同时,也就是在支持西湖大学的建设,支持国家科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你,才成就了今天的西湖大学。 2023年2月14日于西湖大学云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