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世界文学经典,被列为“二十世纪百部英文小说”第二名。
在文坛引起轰动的时代佳作,T.S.艾略特称其为“美国小说发展迈进的一大步”,托尼·坦纳称其为“最具匠心的美国小说”。
让比尔盖茨爱不释手的枕边书,深刻反映爵士时代美国人的迷惘状态。比尔·盖茨在《我最喜爱的10本书》中说道:“这是我重读次数最多的一本小说。”
美国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不朽之作,入选美国国家图书馆“塑造美国的图书”,莱昂纳多主演原著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双语版本,中英对照原汁原味。英文版本在企鹅等知名出版社的底本基础上进行精编精校,中文版选取语言晓畅、精准刻画人物性格的吴建国译本。
菲茨杰拉德研究专家吴建国精心添加注释,力图阐明故事背景,让读者获得更全面的阅读体验。
内容提要

出身贫寒的主人公詹姆斯·盖茨经过一番努力,步步高升,并更名为杰伊·盖茨比。他在军中爱上了南方的大家闺秀黛茜,可是当他戴着军功勋章从海外归来时,黛茜已嫁给富有但粗鲁的汤姆·布坎农。盖茨比在长岛西端买下一幢豪华别墅,与住在东端的布坎农夫妇隔海湾相望。与黛茜重逢后,他本以为可以重温旧梦,但现实却不如所愿。叙述者尼克看透了上层社会有钱人的冷酷残忍和居心险恶,离开纽约,回到了中西部的故乡。
媒体推荐
他的才气浑然天成,如同蝴蝶生来就有鳞粉组成的美丽斑纹。
——海明威
如果没有与这部作品相遇,我甚至觉得自己写出来的小说会跟现在的完全不同(或者也许什么都不会写)。
——村上春树
菲茨杰拉德是我最推崇的美国作家,他是个天才,写作技巧高超。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时代特性,叙述清晰,文风优雅,词句多姿多彩。
——张爱玲
目录
菲茨杰拉德与《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前言

菲茨杰拉德与《了不起的盖茨比》
如同这部堪称神来之笔的“伟大的美国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盖茨比一样,菲茨杰拉德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声望也有如神话:他是“爵士乐时代”的命名者和编年史家;是海明威的至交,也是海明威时常讽刺的对象;是红颜薄命的才女泽尔达的“生死冤家”,这对伉俪的悲情罗曼史又在他的诸多小说中得到了重演;是好莱坞的畅销作家,为巴比伦的绚丽与辉煌增添了迷人的魅力;是“崩溃”的酒徒,44岁英年早逝——这些形象既是他本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经历所留传给我们的,也是数不胜数的有关他的各类传记、评论、书信集、回忆录,以及对他的作品潮涨潮落的批评接受史所呈现给我们的。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高度繁荣的时代——施泰茵时代、庞德时代、海明威时代、福克纳时代、图默时代——是一个以自我发明、自主创新为特征的时代,菲茨杰拉德当数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创造者之一。他以自己的生涯和作品铸就了一座“了不起”的经典作家的丰碑。
1.创作背景
菲茨杰拉德于1922年夏即开始构思和创作《了不起的盖茨比》。1922年10月,菲茨杰拉德夫妇从家乡圣保罗迁至纽约长岛的“大颈镇”(The Great Neck),住在曼哈赛特海湾①尽头的半岛上,与作家拉德纳(RingLardner,1885—1933)、演员菲尔兹(Lew Fields,1867-1941)、演员艾德·温(Ed Wynn,1886-1966)等新贵为邻,而古根海姆②、阿斯特③、普利策④等富豪则住在海湾对面的另一半岛上。这一情景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背景提供了概貌:“新兴的有钱人”盖茨比和没钱的尼克住在海湾左侧,而“传统的有钱人”布坎南夫妇则住在海湾右侧,这两座隔水相望的蛋形半岛便成了小说中泾渭分明的传统富人区“东蛋邨”(East Egg)和新兴富人区“西蛋邨”(West Egg)。
6.回声嘹亮
从史学角度说,美国发展史堪称西方现代文明发展史的范例;从文学角度说,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堪称全面展示他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形态和精神结构的史学著作,这也是他被称为“爵士乐时代”杰出编年史家的原因之一。评论家们认为,解读他的作品必须以真实了解相关文化背景为前提,如同解读莎剧《哈姆雷特》必须具备相关历史知识一样。对历史的理解和准确把握无疑是文学创作和解读文学作品的前提,也是文学作品获得永恒的生命、拥有崇高地位的必要条件,因为文学向来是生活和时代的审美反映。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表现了他对现实社会和时代特征整体性的透视和评价,揭示了整整一代人的生存意识、审美取向和伦理思考,凝结着真实的历史可感性和厚重的时代精神。一个具体场景的展现,即可烛照出这一代人的整体面貌,因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
大半个世纪以来,菲茨杰拉德经历了从一举成名到盛极而衰,复兴,直至最后走向巅峰的过程。这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有学者称之为“菲茨杰拉德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成为经典”(canonization)的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还可窥见20世纪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走向。这一现象留给我们的还有无尽的思索—-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探索。
吴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