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 建筑科学

中国建筑史

  • 定价: ¥68
  • ISBN:978751692638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华龄
  • 页数:342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中国建筑史》入门读物,无障碍阅读。
    大量手绘图,还原手稿本来的面貌。
    中国人自己书写的本民族建筑史,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写成的建筑史。
    装帧设计:采用双封设计,护封超感细砂专色蓝,内封深蓝色木棉卡印银。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文字和手绘稿结合一起,是一本兼具使用与收藏价值的佳作。

内容提要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建筑史/营造文库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1924年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营造文库。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作品主要有: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文库》《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文库》《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第二节  元代实物
  第三节  明代实物
  第四节  清代实物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八章  结尾
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前言

  

    1953年秋季起,我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研究生和北京市内中央及市级若干建筑设计部门的工作同志们讲中国建筑史,本拟每讲编写讲义,因限于时间,写的赶不上讲的速度,而同志们要求讲义甚切,我只好将这部十年前所写的旧稿拿出来付印,暂时作为补充的参考资料。
    这部“建筑史”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南溪县(今南溪区)李庄(今宜宾市翠屏区)时所写。因为错误的立场和历史观点,对于祖国建筑发展的前因后果是理解得不正确。例如:以帝王朝代为中心的史观,将各时期人民辉煌的劳动的创造和智慧的累积,竟说成了封建主和贵族的成就;对于各时期的建筑物及其特征,只是罗列现象,没有发展的观点。元、明、清三个朝代,因限于时期,省略过甚。当时为了节省篇幅而用文言;并且引经据典时,只用原文而不再加解释,给读者增加了不便。有许多建筑,因缺乏文献资料,,单凭手法鉴定年代,以致错误。例如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在这稿中认为是北宋所建,最近已发现它脊檩下题字,是金代所建。又如太原晋祠圣母庙正殿是北宋崇宁元年所建,误作天圣间所建。山西大同善化寺大殿和普贤阁,也可能将金建误作辽建。这类的错误,将来一定还会发现的。此外缺点还很多,这几个只是其中最突出的而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科学院编译局曾建议付印,我因它缺点严重,没有同意,现在同意用油印的形式印出,仅是作为一种搜集在一起的“原始资料”,供给这次听讲的,已经有了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的同志们把它当作一部“古人写的古书”,来批判参考之用。原稿本有插图,因限于条件,未能一并印出,也是很大缺憾。
    尽管这部稿子写得很不好,它仍然是一部集体劳动的果实。绝大部分资料都是当时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人员和工作同志实地调查、测绘的成果。在编写的过程中,林徽因、莫宗江、卢绳三位同志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林徽因同志除了对辽、宋的文献部分负责搜集资料并执笔外,全稿都经过她校阅补充。精美的插图都出自莫宗江同志的妙笔,可惜在这油印本中不能与读者见面,卢绳同志在元、明、清的文献资料搜集和初步整理上费了不少气力。
    在这次讲课的同时,我仍将努力将讲义编出,希望能写出一部比较正确的中国建筑发展的简史,届时将要恳求同志们毫不吝啬地给予指正和批评。
    梁思成
    195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