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社科总论 > 社科总论 > 管理学

脉络(小我与大势)(精)

  • 定价: ¥88
  • ISBN:978752176475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423页
  • 作者:吴军|责编:范虹轶
  • 立即节省:
  • 2024-04-01 第1版
  • 2024-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计算机科学家、投资人吴军博士对重要问题的思考。
    本书凝炼吴军博士的关键思考,是其所有作品的思想来源。吴军说:“我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应该写两本书:一本讲述我的经历,一本讲述我的想法。这本书不仅代表我,也代表这个时代和我有着类似经历的人。”
    沿着时间的轴线,探讨了历史、当下与未来;站在空间的维度,分析了外在现实与内在人性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的脉络中,看懂过去,看清当下,看见未来;在时代的潮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本书运用宏历史视角,将个人的发展放在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逻辑下理解和总结。从文明演进、社会变迁、现实人性、未来预测等方面,吴军将他的观察、分析与思考,转化为可以指导行动的智慧,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深思录,更是一份跨越时空、涉及各个领域、可供广大读者参考的行动指南。
    本书从文明史观、现实理解、为人处世、企业管理到趋势预测,本书内容覆盖学者、管理者、投资者、普通白领、一般大众。

内容提要

  

    本书凝炼了吴军博士对重要问题的思考,也是吴军所有作品思想的来源。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吴军博士有幸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城市生活,游历了世界绝大多数的主要国家。正是这些富有深度和广度的阅历,塑造了他如今的成就,构建了其普遍性的想法。
    《脉络:小我与大势》以宏历史和多元化视角,沿着时间的轴线,探讨了历史、当下与未来;站在空间的维度,分析了外在现实与内在人性之间的关系。从文明历史的脉络到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再到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吴军博士将他的观察、分析与思考转化为可以指导行动的知识,帮助你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看懂趋势的宏观脉络,看清个人的微观路径,活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简介

    吴军,博士,计算机科学家“文津图书奖”“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得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先后就职于谷歌和腾讯,分别为中日韩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和搜索业务副总裁。现为硅谷投资人。
    注重子女科学素养教育,女儿就读常青藤名校,曾为其择校亲自走访过英美数家著名大学。用生动文字讲述科普知识一直是吴军博士的强项,著有《全球科技通史》《信息传》《智能时代》等十余部畅销书,作品多次获得包括“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在内的图书大奖。

目录

序言  我对重要问题的思考
1  历史
  我与历史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了吗
  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真正有意义的历史
  文明的贡献
  历史上只发生过一件事
  文明史上的那些闪光点
  不用回到过去
2  当下
  今天比古代到底好了多少
  什么是财富
  教育的不公平
  信仰的自由和文明的冲突
  地球村:缩短的距离
  国界和关税
3  社会
  社会和人的变化
  思想并不总是进步
  财产,而非良知,是自由的基础
  个体生命的意义
  永远输钱的股民和永远失望的球迷
  人性的贪婪
  人类的虚伪是否源于生存的要求
  可能并不存在的双赢
  文明的距离只有30米
  人不是上帝
4  未来
  虚拟经济
  新的不平等:技术的不平等
  元宇宙和虚拟世界
  互联网3.0和数据信托
  人类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并不存在B计划
  外星人长什么样
  永生之谜
后记  脉络纵横:历史、现实与未来

前言

  

    序言  我对重要问题的思考
    一直以来,很想写一本书讲讲我长期以来对历史、当下、社会和未来的思考,但是这件事我一直没有做,主要有这样四点顾虑。
    首先,我的思考是否有价值。我的读者数量不少,但是要大家花时间来读我的想法,我是没有信心的。毕竟人的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如果我的书浪费了别人的时间,我会很过意不去。
    其次,我的思考讲出来是否合适。并非所有有价值的话都要讲出来,事实上,很多实话和大道理是很伤人的。但是如果要我不说实话,那我的文字就没有价值,也就更没有写的必要了。在过去的十年多里,我会偶尔在很小范围的朋友圈子中分享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但仅限于此。在大众面前,我总是讲鼓励的话,对于比较残酷的事实,我是不讲的,因为即便那些都是事实,也会有人觉得不中听。
    再次,鼓励的话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但是告诉大家事实真相还会如此吗?根据我的经验,世界上自以为是的人要远比虚怀若谷的人多得多。当一个人考试得了90分时,你如果对他讲,你做得不错,对了90%,他会沾沾自喜;如果你警示他,有10%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率要比同班同学高很多,他会出于面子、出于自尊,拒绝接受,甚至会反唇相讥,讲你的很多不是之处,或者讲其他同学不如自己的地方。就像有的读者,他们一方面花钱买书阅读,另一方面,读完后又把作者和书贬低一番。这种做法看似矛盾,其实反映了不少人的心态,即通过贬低对方抬高自己。因此,这么多年里,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自讨没趣。
    最后,我是否能够有条理地,用不长的篇幅把我所知道的有关这个世界真实的情况讲出来。这件事我也没有把握。虽然我写过不少书,但那些都是针对某一个特定主题的,而我对朋友讲的话,则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把我最有普遍意义的想法整理出来,对我来讲依然是个挑战。
    不过,最终我还是决定写这样一本书,原因也有四个。
    首先,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鼓励,他们希望我把那些曾经让他们受益的想法写出来,告诉更多的人。比如一位朋友听了我对世界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分析,在几年前投资了一些海外最有价值且成长最快的市场,今天已经是那些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投资人了。还有一些朋友听了我对行业发展的判断,成为那些行业的领头羊。当然,更多的人是读了我的一些书以后,加入某个行业,或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都在鼓励我把我的想法,特别是把想法形成的过程写出来。
    其次,出版社的期许。这些年,我在中信出版集团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出了不少书,他们希望我还能有新作。对于特定主题的图书,市场上总是不缺的,但是对于个人经历和思想的书,市面上其实不多,因此他们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们弥补这个不足。起初几次,我都是婉言谢绝,但是后来想想,他们的期许是有道理的,至少作为对于读者的回报,我应该谈谈我的想法。
    再次,从2016年起,我在得到平台开设了“硅谷来信”专栏,谈论我的所见所闻。虽然没有机会讲我的想法,以及想法形成的过程,但是至少了解了读者朋友的需求。在创作那些内容时,我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因此,写作一本有关我的想法的书,多少是有了些积累。
    最后,作为有幸经历了不同时代,在不同国家和城市生活过,到过世界上绝大部分主要国家的历史见证者,同时也作为这个时代的幸运儿,我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应该写两本书:一本讲述我的经历,一本讲述我的想法。这两本书不仅代表我,也代表这个时代和我有着类似经历的人。我现在还没有到往后看的年龄,我还在往前看,所以现在还不是谈经历的时候。人的思想在中年以后就基本上确定了,虽然我还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我的想法,但是大致的思想已经形成,可以分享出来了。因此我决定先写这样一本谈想法的书。
    至于书的内容,就分为四个部分,即历史、当下、社会和未来。
    作为一个注重逻辑的人,我总是希望我的书有一些清晰的主线——既能够帮助我组织内容,也能够帮助读者阅读。对于世界的思考,我也需要一些主线进行整理。思考再三,我把我的想法用时间和空间两条主线串联起来:在时间的主线上,就是历史、当下和未来;在空间的主线上,就是外在的和内在的,也就是当下和社会。
    关于历史,我会谈谈我对历史的看法,或者说史观。一个人对历史的看法通常就是他对现实和社会的看法。一个觉得历史是少数英雄创造的人,在现实中会屈服于权威,会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资源不足。反之,一个觉得历史自有其规律,每个个体都在影响历史发展的人,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自豪。当然,讲史观需要具体的例证,因此我们不会空谈道理,而是会和大家分享那些对我有很大触动的历史上的人和事。
    关于当下和社会,我会更多地谈现实中的问题,以及社会上不好的一面与人性中的弱点。今天的社会比任何时代都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今天的社会依然不完美,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唱赞歌,不是作家的任务;发现问题,特别是大部分人看不到的深层次的问题,才是作家的责任。类似地,人类虽然成熟,但不完美,这一点我在多年前写《文明之光》时就已经表达过了。只有了解人类幼稚甚至自私之处,了解人性的弱点,包括我们自身的弱点,才能对社会有一个公允的看法,才能知道我们自己该如何与他人、与社会相处。
    关于未来,大部分内容是我非常大胆的猜想,至于是否能够变成现实,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仅供大家参考。不过,我所提出的猜想都是有依据的,既包括很多已知的数据,也有我和很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结果。比如我对于未来虚拟经济重要性的看法,就是有数据作为依据的;我对于更遥远未来的很多看法,也是我和凯文·凯利(科技作家)、马丁·里斯(英国皇家学会前主席)等人共同的想法。

后记

  

    后记
    脉络纵横:历史、现实与未来
    乔治·奥威尔讲:“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对个体而言,谁了解了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谁就知道未来会往什么地方走。但是,以什么眼光看待历史是个大问题,史观出了问题,就会让自己陷入历史的循环。
    当我们把目光放得比较长远,过滤掉历史中的噪声,就会发现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大约300万年),前面299万年都是一部生物演化的历史,人类和其他生物没有多少差别,无非是逐食物而居。最后的一万年人类逐渐开启了文明,并且在大约6000年前进人有考古证据支持的文明的状态。这里面的关键词只有一个——农业。在随后的6000年里,人类又没有太多的进步了。其间,人类尝试了各种政治制度,创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宗教,足迹遍布了六大洲,去寻找各种适合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
    但遗憾的是,进步真的很慢,在今天的人看来那就是在不断循环。接下来的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切。因此,人类在自身的历史中只做了两件有意义的大事:一是开始农耕,然后开启文明:二是通过工业革命创造了今天的文明。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
    相比地球的历史,人类还很年轻,经常做错事,而相比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历史又极为短暂,因此今天人类的文明水平依然很低。从人类的能力来讲,按照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的标准,今天人类的文明连一级文明都算不上,也就是说人类还没有能力利用地球上的所有能量。再往上,还有二级文明,即利用恒星系统的所有能量,以及三级文明,即利用银河系的能量!人类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水准,更是不敢恭维了,今天各种各样的冲突,甚至战争就是实证。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战争不是一件好事情,永远没有赢家,但是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便在一些地区停战了一段时间,也会有人再次忘记伤痛,试图通过这种手段来解决并不复杂的问题。今天,人类在军费上所花的钱,要比在清洁能源上的投入多得多。 即使在没有战争的地方,人类的自私和尔虞我诈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讲,这是人性的缺点或者弱点。当我们决定从自身开始克服这些缺点和弱点时,我们需要知道它们普遍存在。很多时候,人类的贪婪、自私,以及对他人劳动的占有欲表现得很隐蔽,而且是用正义、道德和理想包装起来的。这些被包装出来的思想在历史上严重损害了人类整体的福祉,在今天依然危害着世界。这就是哈耶克讲通向地狱之路原本是想通往天堂的原因。事实上,各个文明在很多的历史转折关头,都会做出最坏的选择,然后再花几百年的时间来修复,今天也不例外。 在历史上,无数人看到了社会不合理的现象,并且试图改变它们。他们有的著书立说,有的付诸实践,但结果通常是把问题变得更糟,把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把大问题发展成灾难。直到近代,人们才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一个太复杂的系统,任何巨大的改变几乎都会带来灾难,于是才诞生了看上去一点儿也不高大上的保守主义思想和经验主义做事方法。保守主义所要守护的是自然的法则和“上帝’’的秩序,它不是不进步,而是反对巨变。在行动上,它总是对社会进行修修补补,而不会推倒重来。几乎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不喜欢保守主义的做法,而是喜欢大刀阔斧地干一番。只有当人历经沧桑时,才能体会到保守主义的精妙之处。对保守主义的坚守,是人类在近代能够不断进步、很少出现古代那种巨变的重要原因。今天,在西方逐渐放弃保守主义原则时,它开始在中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全球工业化开始之后,人类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就一直供大于求,因此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是相对有限的,要想让经济不断发展,就需要在非物质产业上寻找答案。未来的社会将是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结合体,而且人类在后者的发展空间、在当下人类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环境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也有两种看法和做法:一种是保守主义的,就是一点点地修补我们的地球,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投入;另一种是革命性的,就是去建造一个地球2.0,这和很多人对待社会问题的想法是一样的——既然当前的社会不好,我们就推倒重来。这种想法显然很荒唐,但是很多人却自认为有情怀。虽然很多事情可以推倒重来,但唯有地球不行。其实,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情怀,而是日积月累地修修补补。 对于环境问题,我们谁都逃脱不了责任,一旦搞坏了地球的环境,毁灭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身。地球会存在下去,甚至没有了人类或许还能演化出更高等的生命,但是人类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对于老龄化问题,我们在书中没有展开讨论,只是把它放到了长寿的一节顺带提及。其实,老龄化问题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同样是巨大的。人均寿命的增长是一把双刃剑,绝大部分人只看到对自己好的一面,而忽视了老龄化问题将使社会失去活力。而个体的永生对社会来讲,更是会产生毁灭性的结果。因此,对人类来讲,需要的是健康地生活更长的时间,而不是单纯地延长寿命,更不是追求个体的永生。永生对人类来讲,或许只有在虚拟世界中才是有意义的。 汉朝的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中写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今天的人类寿命依然不满百,却心怀银河系外的事情、50亿年后的事情。或许我们应该多想想身边的事情、地球上的事情,用保守主义的做法对我们的社会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对我们的环境修修补补,等待着人类逐渐成熟,在虚拟世界中留下我们的足迹,才是更现实,也更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