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内容提要
本书从1859年约翰·布朗袭击哈帕斯费里这一暴力行动入手,分析了当时的美国如何被逼入绝境,为何对奴隶制的争论会导致南方脱离联邦,并得出结论:美国内战并非不可避免。
本书将大量笔墨集中在美国内战本身,除关注战术细节外,还将普通士兵的经历与对双方将领军事领导才能的评论融合到一起,强调非裔美国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美国政局及社会各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民众战前、战争期间和战后的复杂情感,挑战了关于这场几乎将美国一分为二的战争的传统观点,对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层次理解这场战争具有一定的意义。
目录
前言
内战的序曲
第一章 共性与冲突:奴隶制与美利坚合众国
市场革命
地方主义的各种观念
战前的北方
战前的南方
奴隶制使国家分裂
北方的奴隶制
南方的主要农业
非洲奴隶贸易
中央航路
美国的奴隶制
奴隶制和美国独立革命
制宪会议上的论战
公谊会教徒与废奴运动
第二次大觉醒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
……
第二章 战争及政局瓦解
1846-1860年
第三章 南方人脱离联邦 非职业军人参战
1860年12月-1861年12月
第四章 确定作战范围
1861-1862年
第五章 废除奴隶制,直面自由
第六章 进攻和死亡
1862年11月-1863年1月
第七章 第二战场
第八章 无果的一年
1863年
第九章 消耗战
1864-1865年
第十章 北方的政策与南方的战后重建
1863-1870年
第十一章 白人与黑人 南方重建
1865-1872年
第十二章 破坏南方重建
尾声 牢记内战,忘却内战
1865年至今
索引
前言
应广大同学的要求,我们编写了这本书。我们发现,目前有关美国内战的著作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或留有些许遗憾,而同学们的呼声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这些问题。我们认为,现有教学用书的编写方式并不适合师生阅读学习,书中所配的插图也并不能对史实起到辅助说明作用。大部分著作对普通战士和平民百姓鲜有提及,却用大量的笔墨集中描述功勋卓著的战争领袖和意义非凡的战役。尽管我们认为很多历史事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大部分著作却对这些史实只字不提。有时有的著作即便有所提及,诠释历史事件发展的角度也与我们截然不同。很多著作在讲述内战史实时立场有所偏颇,不是跟南方站在同一战壕里,就是跟北方站在同一阵营里。有的著作甚至将内战作为一种历史经验从美国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剥离出来,尤其倾向于将内战与种族关系问题及政府在解决某些社会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上的变化发展等分开探讨。
我们对于现有的相关著作普遍感到大失所望,同学们对此也颇有同感。首先,他们发现书中的配图令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对某些史实更加精准的诠释,对于那些颇具争议的问题做出更尖锐、更客观的分析。他们发现,现有的相关著作太过追求细枝末节,追求琐碎事件,在叙述上缺乏吸引力。于是,学生们怨声载道,我们牢骚满腹。接着,他们便提出了疑问:“那你们为什么不自己编写一本书。”就这样,这本书应运而生。
编写此书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将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铭记于心。当然,有些教师跟我们别无二致,也一直在致力于寻找一种新方法可以取代描述战争问题的传统方法。因此,我们认为本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也满足了那些教师的要求。此外,我们认为,即便是一般读者也会发现我们的叙述方式引人入胜。因为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将其视为一本百科全书,因此,不会将诸多细节一一罗列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感到沉重的负担。相反,我们致力于边叙述边分析,当然,还要边叙述边论证。在大部分章节里,我们在按照清晰的时间线索推进的同时,也会注重以某些主题的发展变化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因为我们始终认为这些主题对于理解美国内战及其影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在编写《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这本书时,尽可能弱化其适用于教学的这一特点。不过,我们还是按照教学用书所惯常采用的结构方式对其进行编排,不但令其适合大学一个标准学期所用,而且仍然保留了诸如序言,12个章节等结构安排。叙述部分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摘录节选,分别来自同时代的信件、日记、报纸、歌曲和诗歌等。
本书序言部分记载的历史从1859年开始,也就是约翰·布朗(John Brown)袭击哈珀斯费里(Harpers Ferry)的那一年。这一暴力行动以及随后布朗被公开处决使已经酝酿10年之久的南北方紧张的政治局势更加白热化。这一事件产生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影响,使美国人民内部出现了出前所未有的分裂状态。北方人曾经对暴力手段嗤之以鼻,认为南北地区之间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双方对奴隶制的态度迥然相异,还认为暴力行动并非解决这一差异的手段。然而,如今他们也不得不完全承认布朗领导下的行动及其目标颇具正义感。袭击事件发生后,北方人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这令南方人大为担心。因此,南方奴隶主相信,如果不废除奴隶制,北方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年后,北方选民的投票结果令共和党控制了联邦政府。绝大部分南方人发现自己已经别无选择,只好脱离联邦。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追溯历史,分析国家如何被逼入绝境,为何针对奴隶制所进行的慷慨激昂的辩论会导致南方脱离联邦。其中,有一个辩论主题涉及战前南北方社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对于这一主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我们发现南北双方在语言、宗教价值观、政治、经济等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因此,双方不可能各自为营,形成两个独立存在的、截然不同的文化——新封建主义的南方和工业化或“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北方。然而,与北方相比南方确有其不同之处:南方的确对奴隶劳动的依赖性很强。此外,即便奴隶制体系日益走向没落且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南北双方也不可能就这一体系的发展趋势达成一致意见。奴隶制的阴云笼罩在美利坚合众国的上空,令南北方的共同之处变得晦暗不清的同时,还放大了双方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的南北方就奴隶制问题争论不休。当时,恰逢整个社会的发展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因此处处彰显着不和谐之态,令整个事态的发展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到了1848年,奴隶制所带来的麻烦接踵而至。当时,战前的美国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整个社会喧哗躁动,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其结果却难以预料。目睹着整个社会因此而开始走上发展和进步的道路,大部分美国人都喜形于色。然而,面对着目不暇接的种种变化以及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他们却又显得焦虑不安,甚至开始对一些变化产生了反感,
19世纪50年代,有关奴隶制的争论还在如火如茶地进行之际,一个稍显稚嫩的政府和政治体系破壳而出,因而,原本对旧社会秩序和旧经济秩序只产生轻微影响的种种威胁因素如今已经进一步恶化。此外,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也是旧秩序土崩瓦解的原因,而这些问题也都与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变化有着直接关系。不过,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奴隶制以及南北方在经济利益上的巨大分歧。过去,南北方之间的联盟看上去非常牢固,双方的政治领袖们也能运筹帷幄,通过谈判手段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如今,整个联邦土崩瓦解,南北双方要么夸大其辞,要么巧舌如簧,使双方实现妥协和解的机会化为乌有。联邦国家机构软弱无力,面对双方存在的重大分歧束手无策。
由此,我们在第一部分得出结论,尽管战争的爆发出乎预料,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双方矛盾冲突的焦点原本只是奴隶制不断扩张的问题,而不是奴隶主的存在。南方人认为奴隶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因此,他们有权带着奴隶到广袤的西部地区发展。北方人则对此提出异议。当双方将财产权这一政治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时,当双方之间的争执开始变成正义和邪恶之间的冲突时,事态的发展就开始整体失控。我们从北方人对于约翰·布朗袭击事件所做出的不同反应中可以看出,即便大部分北方白人在谈论此事时仍然本着继续容忍奴隶制存在下去的立场,还是有一些人早就已经将眼光投向了摧毁整个奴隶制的最终结果。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颇具影响力。
在第二部分的开头,我们先描述了南方人对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当选总统一事的反应。不过,在接下来7章里,我们将绝大部分篇幅聚焦于美国内战本身。这部分的主题是:美国联邦政府和南部联盟各州政府为了迎战全员动员,调兵遣将,但整个过程像是一时兴起,不但混乱不堪,没有章法可言,而且完全是业余水准。不过,随着战争的深入发展,双方都开始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掌控战争,而双方之间的冲突也逐渐演化为我们惯常所称的“现代”战争,不但有大量的人员伤亡,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
与描述战争其他方面的做法一样,我们在探讨主要战役时也并没有把过多的笔墨浪费在发动这些战役所使用的战术细节上。相反,我们将普通战士的经历和话语与对战略技巧及军事领导才能的评论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传统观点认为,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战役全都发生在美国东部地区。对此,我们不敢荀同。我们认为,西部战场爆发的儿场战役对内战的最终结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这一版中,我们还新增加了几个部分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海上战役,强调了海陆联合作战的重要性。我们充分暴露了战争所特有的混乱不堪、单调乏味的本质还就人类为什么要进行战争这一有趣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二部分探讨的另一个主题是美国内战时期的后方。对于绝大部分美国人而言,他们都是在后方经历了战争。因此,我们展示了为什么地方化和分散化的战争性质意味着大部分的战争暴力和痛苦并不是来自前线战场,而是源自南部联盟战线的后方。游击战、彼此敌对的毗邻两州之间爆发的冲突、北军对叛乱地区发起的袭击和占领,这一切都将无辜的平民百姓卷人战争暴力和破坏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点的确令人始料未及。相对而言,北方社会经历的战争暴力行为较少,但北方人同样也遭受着痛苦的折磨,政治上也出现了动荡不安、摇摇欲坠的局面。男女老少无一例外都被卷人战争的冲突中。他们既是战争的参与者,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美国内战导致千家万户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这场残酷野蛮的内战充满了各种血腥暴力,令人不寒而栗。
美国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奴隶制。自始至终我们都不会对这一诱因漠然视之。此外,我们还追溯了在内战期间,无论是在疆场上冲锋陷阵还是在战场之外提供服务,非裔美国人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阐释了美国联邦政府对待废除奴隶制问题所采取的态度逐渐产生变化的原因。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北方人之所以取得内战的胜利,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人数上和资源上都占据绝对优势当然还有一些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北方强大的政治领导能力、经济发展的均衡,以及浓烈的民族忠诚感等。然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的却是北方拥有武器配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大规模军队。此外,南部联盟各州之所以在内战中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北方所占据的那些优势。南部联盟同样拥有民族团结感及身份认同感,但若与北方进行对比相差甚远。因此,随着北军前所未有地占据了南方的大部分土地,随着南方经济开始变得支离破碎,随着南军持续不断地损失战斗人员但又没有新的战斗力补充进来,南部联盟的民族自豪感根本无法阻止公众士气的土崩瓦解。南部联盟社会的民众认为政府和军队在阻止内战爆发上早已经变得无能为力,因此都大失所望,士气也随之一蹶不振。第三部分包括3个章节,主要讲述战后影响。在这部分,我们强调的是“影响”,而不是大家更为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重建”。因为内战的整个过程并没有以北方在政治和社会两个方面试图重建南方的失败而告终。实际上,战后多年北方活动的主题都是为实现种族正义而做出努力,只不过这一努力时断时续,后来便半途而废了。为了实现种族间的正义,北方联邦政府的确在早期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主要包括颁布《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等,然而,联邦政府无法将自己的意志付诸实施。事实证明,不论在北方还是在南方,美国白人优先考虑的问题始终都是追求财富和政治权利而不是美国黑人的命运。南部地区的白人领袖破坏了战后重建,将权力牢牢把控在本州的范围内,并开始实施种族隔离制度,即种族歧视制度。总的来说,相较于民族和平,美国白人更加欢迎社会变革,因此,最初承诺建立的种族融合的社会成了一纸空文。1896年,美国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对种族隔离社会的存在模式做出了官方认可。由此,我们记述的历史也在那一年戛然而止。同年,一败涂地的南部联盟支持者及他们的后世子孙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成为他们占据的辽阔土地的真正领主。
最后一部分是尾声,主要讲述美国人如何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开始回忆美国内战。相较于现实中的战争,留存在记忆中的战争总显得不那么惊心动魄,概莫能外。最容易让人遗忘的就是战争的复杂起因和令人痛苦不堪的南北分裂。南方人付出的努力早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但他们还在打造相关的神话故事,北方人则忙着欢庆自己在实现种族正义方面所取得的胜利。然而,时间的流逝早已令导致冲突发生的痛苦情感变得困顿麻木。对于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内战早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一则伟大的心灵鸡汤性质的故事,不但展示出民众对伟大的事业充满了信任,更体现出为了“正义事业”而战的重要性。于是,在人们的记忆中,战争变成了一场充满了浪漫气息的露天表演,参与其中会让人感到无上光荣。然而,与当时那些可怕的时刻相比,却再也找不到一丝一毫的相似之处。第三版的改动
自第二版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了6年。自那时起,实际上应该说自第一版付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一直满怀热情,不断听取学生们和同事们提出的建议,以期令这本书精益求精。不幸的是,在本次修订工作中,迈克尔·费尔曼(Michael Fellman)的突然辞世致使进度减缓。最早提出编写《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一书的人就是迈克尔,本书的基本框架及论点的主旨无一不是迈克尔的创意。因此,在第三版中对于这部分我们给予保留。不过,新版本与之前的两版相比在很多方面大不相同。当然,我们丝毫也没有忘记迈克尔对这本书的厚望,我们也不会改变我们对内战时期描述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出于上述原因,迈克尔的名字仍然保留在封面上,我们也想以新版向他表达我们的敬意。本版新增的部分包括:
增加3篇新出版的史学论文,主要探讨战争的起因、结束的原因,以及战后岁月动荡不安的原因。
增加大事年表,突出内战前、内战期间,以及内战结束后几年内所发生的事件。
增加更多有关内战前的政治活动的内容。城着重分析了纪念内战的活动是如何影响我们对战争的起因、发展及影响的理解的。
增加更多摘录自官方和私人著作的资料。该利张相郑明
总之,我们相信这些变化不但给《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一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而且并没有弱化整体叙述力量,却仍然保持着我们看待那个时代的锐利视角。在第三版中,我们使用了很多匿名作者的手稿,对此我们深表谢意。我们的成功也属于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