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内容提要

“电影并不为你所希望看到的‘美’而存在,电影为触动人心而存在。”
《电影,我略知一二》是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也是写给大家的电影通识课,共十七讲。他以百来部经典影片为案例,从电影观念谈起,谈及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为什么要用长镜头?什么是电影的运动基因?怎么理解创新和反叛?什么是作者电影?场面调度怎么做?纪录片不是电影吗?电影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说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等等。
导演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在创作的时候,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质量的是日积月累的对电影的理解。无论你是资深影迷还是电影爱好者,都值得跟贾樟柯导演一同思考电影的这些根本性问题,它们正是电影作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大众媒介的成因。本书既是对电影史与电影观念深入浅出的介绍,是贾导近三十年电影创作从业经验的总结,也是一部具有当代电影精神、个人风格明显的电影美学鉴赏指南,值得所有文艺创作者和受众阅读借鉴。
作者简介
贾樟柯,山西省汾阳人,生于1970年。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
目录
自序 用一生去理解
第一讲 电影的新与旧
第二讲 为什么是长镜头?
第三讲 动,电影的最强基因
第四讲 尊敬地反叛
第五讲 作者电影不是一种类型
第六讲 类型中的作者
第七讲 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
第八讲 剧本的几个技术问题
第九讲 场面调度,导演的核心工作
第十讲 视
第十一讲 听
第十二讲 后期制作中的导演创作
第十三讲 《偷自行车的人》:一顿好饭的快乐和痛苦
第十四讲 纪录片不是电影吗?
第十五讲 伊文思的一场春雨
第十六讲 纪录片《公共场所》的个案记录
第十七讲 实验电影,重回默片精神
番外篇 怎么学电影
编后记
前言

用一生去理解
每拍摄一部电影,都是一个处理各种繁杂事务的过程。导演基本上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做出决定的工作。每一个做出决定的瞬间,几乎都是下意识的反应,人们把这归结为一个词:艺术感觉。
但在创作的时候,在每一个下意识反应的背后,支撑导演反应速度和反应质量的,往往是对电影日积月累的理解。正如黑泽明导演所言:“我一生都在寻找电影之美。”犹如出家人的修行,电影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理解的艺术。
电影有其制作的工艺和技术,也有其创作的规律和观念。在《电影,我略知一二》这本书中,我想回到一些电影的常识性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理解。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电影案例,从电影观念开始谈起,讨论长镜头、运动、创新和反叛、作者电影、剧本、表演、场面调度、纪录片,以及先锋电影等问题。我也会跟大家聊聊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两部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和《雨》,以及我自己执导的纪录片《公共场所》。
这些议题彼此关联又相互独立。很多电影概念看起来很浅显,大家会经常提起。可能正因为这样,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会去深究其中的要义,但对我来说,厘清基本问题非常重要。
这本书的内容,是由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知识,再结合我拍摄电影的经验形成的。从1997年我离开北京电影学院以后,基本上都在从事导演工作,平常很少涉足电影史和电影理论,因此本书难免会有细节上的偏差,还请大家指正、谅解。
《电影,我略知一二》不是一系列严谨的学术文章,不涉及高深的理论,也不是电影秘史的钩沉。这本书是一个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仅仅是一家之言。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电影常识,与我一起去理解、寻找电影之美。
这本书最初是以音频节目的方式,在“看理想”平台上播出。结集出版前,我又增写了五章内容,希望所涉及的内容可以更全面一些。感谢梁文道先生,没有他的督促,可能就不会有这本书。
本书书名借用了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我略知她一二》的片名,以此表达我对他的崇敬之情。
电影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