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以改造社《志贺直哉全集》为权威底本,精心遴选而成;白桦派研究专家刘立善教授倾力翻译并撰万字长文解读。
志贺直哉久负盛名的自传性中篇小说集——“和解三部曲”全收录。父子关系的紧张是志贺直哉痛苦的根源,却也是他写作灵感之一。本书既是刻画父子冲突与和解的经典名作,也是以文学之刃进行的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
精致小32开,内文顺纹,一手掌握;新锐设计,特种纸印刷,尽览志贺文学神髓。
内容提要
本书是志贺直哉久负盛名的自传性中篇小说集“和解三部曲”,收录了《大津顺吉》《和解》《一个男人·姐姐的辞世》。
《大津顺吉》承前,《和解》启后,从第一人称视角阐述了主人公与父亲从冲突走向和解的纠葛历程,而《一个男人·姐姐的辞世》则从他人的视角重新看待这段复杂的关系,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文体笔风,都堪称典范。
主人公渴求父爱而不得,同时又因父子观念相异而生出嫌隙,痛苦不堪,虽然渴望和解,却也深知只有从内心深处生出和解的意愿,自己先与自己达成和解,才能真正跨越父子之间的鸿沟。也因此,到最后和解终于到来时,所有人都很清楚,这是一次彻底的、从里到外的、不会再生变故的和解了。而通过对父子关系的剖解,作者/主人公也实现了对自我道德的剖解。
目录
大津顺吉
和解
一个男人·姐姐的辞世
译后记:论志贺直哉的中短篇小说特色
后记
论志贺直哉的中短篇小说特色
一八六八年,日本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推翻了由德川家康(1542—1616)于一六〇三年开创于江户(今东京)的武家政权——江户幕府(亦称“德川幕府”),日本历史告别封建主义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王朝易代,国门打开,欧风美雨东渐,日本文学面临挑战与转型,文坛巨变,流派迭现。一九一。年四月一日,别树一帜声势煊赫的白桦派诞生。白桦派高举人道主义与新理想主义两面大旗,反对君临文坛鼓吹“无理想”的自然主义文学,给文坛带来新气象。“日本文坛的鬼才”芥川龙之介盛赞白桦派文学“打开了文坛的天窗,放进了清爽的空气”。明朗进步的白桦派文学,对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朱自清、巴金、梁山丁、王秋萤等中国现代文学家,产生过良好影响。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开派元勋”,赫赫有名。因此,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午后,郁达夫专程赴奈良,登门拜访志贺直哉。他盛赞志贺直哉“在日本文坛上所占的地位,大可以比得中国的鲁迅……志贺氏待人的诚挚,实在令人感动。我真想不到在离开日本的前一天,还会遇得到这样一个具备着全人格的大艺术家”。
一志贺直哉与“自我至上意识”
一八八三年二月二十日,志贺直哉生于日本东北地方的宫城县石卷湾旁的港镇——石卷住吉町,是家中次子(长子志贺直行,两岁天殇)。志贺家族祖上是武士世家,自第四代志贺直之开始,代代服务于磐城国相马藩,传到志贺直哉的祖父志贺直道(1827—1906),已经是第十代了。这种武士家族血脉也流淌在志贺直哉体内,影响了他的人生观。
志贺直哉两周岁时,举家离别石卷住吉町,移居东京曲町区内幸町。志贺直哉与祖父志贺直道、祖母留女同住一处,祖父母过度娇惯唯一的孙子,百纵千随,以保住志贺家苗裔无恙。志贺直哉于《稻村杂谈·祖父》中谈及这一段生活,他认为:“我自然地成了祖父祖母的孩子了。这种经历对后来我与父亲的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我和父亲好似年龄差别很大的兄弟。”志贺直哉虽然备受祖父母溺爱,但在其成长过程中,祖父温厚刚直正派的禀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志贺直哉的人格形成。
……
笔者当年就读大连外院日语系,阅志贺的《在城崎》《灰色的月亮》《牵牛花》,读有岛武郎的《生出的烦恼》,欣赏武者小路实笃的《友情》,深受感动,开始关注白桦派文学。在校期间,有缘结识了莅临大连旅游的“日中友好尾道三女士”——松木女士、城女士、吉田女士。三女士是广岛县日中友协会员,住在志贺《清兵卫与葫芦》等作品的舞台——尾道市。三女士情系志贺,喜爱中国。笔者毕业后,三女士立刻慷慨解囊,热情邀笔者负笈东瀛,来到濑户内海,就读于国立冈山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白桦派文学。“德业文章,斗重山齐”的两位恩师——赤羽学教授与小坂晋教授,喜引后进,传道解惑,呕心沥血指导笔者完成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研究课题、51万字学术专著《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
笔者攻读日本文学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的岁月里,以及担任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聘学者时期,与殚见洽闻的山田君交好。山田君热心于日中友好,知笔者研究志贺,遂自告奋勇当向导,联袂考察了这部小说集涉及的许多舞台,例如鄂霍次克海畔的北海道网走、北上川旁的宫城县石卷市、东京、镰仓、箱根、大阪、城崎、信州、诹访湖、真鹤、京都、山科、奈良、尾道、小豆岛、屋岛、我孙子、赤城山等地。如此考察过程中,笔者不仅搜集到丰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大开眼界,还尽享了友爱的幸福。吃水不忘打井人,在此,笔者谨向助人为乐的“日中友好尾道三女士”、资深望重诲人不倦的恩师赤羽学教授与小坂晋教授,以及心心相印的兰交山田君,一并致以由衷的谢忱。
刘立善
2022年5月21日,写于沈阳河溆“白桦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