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左传》为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内容广博,包罗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重要史事,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影响深远。梁启超赞誉为: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实两千年前最可宝贵之史料。
本书是通往《左传》原典的一座桥梁,由专家学者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史事,并对古文进行翻译整理,帮助读者理解原著内容。通过本书,同时吸取先哲先贤的智慧。本书末尾还附了数篇原典文章,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原典的兴趣,从而了解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内容提要

《左传》是中国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其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书精选了《左传》中数十篇代表性史事,对生涩难懂的古文进行翻译整理,帮助读者理解原著内容。附有原典文章,让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感受作者精彩绝伦的文笔,从史学和文学两方面认识这部优秀的作品。
媒体推荐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典常读常新,当时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我很幸运,也曾参与到这一场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贡献微末。
——龚鹏程
作者简介
孙铁刚,194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博士。曾任教于政治大学、辅仁大学。现任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中国古代的士和侠》等。
目录
上篇 概说
《左传》的来源
《春秋》与《左传》
《左传》的著作时代
《左传》与《国语》
关于《左传》的注译
下篇 诸侯争盟
郑庄公打跑他弟弟共叔段
周平王与郑庄公交换人质
郑国大败北戎
滕侯、薛侯争居首席
公子翚派人刺杀鲁隐公
季梁谏止追击楚军
父亲和丈夫哪一个亲
齐国的连称、管至父之乱
长勺之战
卫懿公好鹤亡国
齐桓公伐楚
宫之奇谏借路给晋国
秦、晋、韩之战
宋、楚泓之战
晋国公子重耳的逃亡经历
晋、楚城濮之战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殽之战
郑国俘虏宋国大夫华元
晋灵公不行君道
王孙满答楚庄王问九鼎
晋、楚邲之战
宋国与楚国讲和
齐、晋鞍之战
楚国送晋国的荀罃回国
夏姬
晋国归还楚国钟仪
病入膏肓
吕相绝秦
晋、楚鄢陵之战
祁奚推荐贤人
崔杼弑杀齐庄公
向戌弭兵
吴季札观乐
子产相郑
徐吾犯之妹择夫
晏子不更换住宅
孟僖子学礼
楚灵王乾溪之难
子产与商人
子产论政宽猛
晏子谏齐景公取消禳祭
所以为女子,远丈夫也
孔子与夹谷之会
齐、鲁清之战
季康子使冉求问孔子田赋
黄池之盟
子路之死
子贡讥哀公诔孔子
匠人围攻卫庄公
附录 原典精选
前言

龚鹏程
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经典。经,指其所载之内容足以作为后世的纲维;典,谓其可为典范。因此它常被视为一切知识、价值观、世界观的依据或来源。早期只典守在神巫和大僚手上,后来则成为该民族累世传习、讽诵不辍的基本典籍,或称核心典籍,甚至是“圣书”。
中国文化总体上的经典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依此而发展出来的各个学门或学派,另有其专业上的经典,如墨家有其《墨经》。老子后学也将其书视为经,战国时便开始有人替它作传、作解。兵家则有其《武经七书》。算家亦有《周髀算经》等所谓《算经十书》。流衍所及,竟至喝酒有《酒经》,饮茶有《茶经》,下棋有《弈经》,相鹤相马相牛亦皆有经。此类支流稗末,固然不能与六经相比肩,但它们代表了在各自那一个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地位,是很显然的。
我国历代教育和社会文化,就是以六经为基础来发展的。直到清末废科举、立学堂以后才产生剧变。但当时新设的学堂虽仿洋制,却仍保留了读经课程,以示根本未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才开始废除读经。接着,他主持北京大学时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更进一步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攻击。趋势竟由废弃文言,提倡白话文学,一直走到深入的反传统中去。
台湾的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意识,其实也一直以延续五四精神自居,故其反传统气氛及其体现于教育结构中者,与大陆不过程度略异而已,仅是社会中还遗存着若干传统社会的礼俗及观念罢了。后来,台湾才惕然警醒,开始提倡“文化复兴运动”,在学校课程中增加了经典的内容。但不叫读经,乃是摘选“四书”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以为补充。另成立“文化复兴委员会”,开始做经典的白话注释,向社会推广。
文化复兴运动之功过,诚乎难言,此处也不必细说,总之是虽调整了西化的方向及反传统的势能,但对社会民众的文化意识,还没能起到普遍警醒的作用;了解传统、阅读经典,也还没成为风气或行动。
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信疆、柯元馨夫妇接掌了当时台湾第一大报《中国时报》的副刊与出版社编务,针对这个现象,遂策划了《中国历代经典宝库》这一大套书。精选影响人们最为深远的典籍,包括了六经及诸子、文艺各领域的经典,遍邀名家为之疏解,并附录原文以供参照,一时社会震动,风气丕变。
其所以震动社会,原因一是典籍选得精切。不蔓不枝,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基本匡廓。二是体例确实。经典篇幅广狭不一、深浅悬隔,如《资治通鉴》那么庞大,《尚书》那么深奥,它们跟小说戏曲是截然不同的。如何在一套书里,用类似的体例来处理,很可以看出编辑人的功力。三是作者群涵盖了几乎全台湾的学术精英,群策群力,全面动员。这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四是编审严格。大部丛书,作者庞杂,集稿统稿就十分重要,否则便会出现良莠不齐之现象。这套书虽广征名家撰作,但在审定正讹、统一文字风格方面,确乎花了极大气力。再加上撰稿人都把这套书当成是写给自己子弟看的传家宝,写得特别矜慎,成绩当然非其他的书所能比。五是当时高信疆夫妇利用报社传播之便,将出版与报纸媒体做了最好、最彻底的结合,使得这套书成了家喻户晓、众所翘盼的文化甘霖,人人都想一沾法雨。六是当时出版采用豪华的小牛皮烫金装帧,精美大方,辅以雕花木柜。虽所费不赀,却是经济刚刚腾飞时一个中产家庭最好的文化陈设,书香家庭的想象,由此开始落实。许多家庭乃因买进这套书,仿佛种下了诗礼传家的根。
高先生综理编务,辅佐实际的是周安托兄。两君都是诗人,且侠情肝胆照人。中华文化复起、国魂再振、民气方舒,则是他们的理想,因此编这套书,似乎就是一场织梦之旅,号称传承经典,实则意拟宏开未来。
我很幸运,也曾参与到这一场歌唱青春的行列中,去贡献微末。先是与林明峪共同参与黄庆萱老师改写《西游记》的工作,继而再协助安托统稿,推敲是非,斟酌文辞。对整套书说不上有什么助益,自己倒是收获良多。
书成之后,好评如潮,数十年来一再改版翻印,直到现在。经典常读常新,当时对经典的现代解读目前也仍未过时,依旧在散光发热,滋养民族新一代的灵魂。只不过光阴毕竟可畏,安托与信疆俱已逝去,来不及看到他们播下的种子继续发芽生长了。
当年参与这套书的人很多,我仅是其中一员小将。聊述战场,回思天宝,所见不过如此,其实说不清楚它的实况。但这个小侧写,或许有助于今日阅读这套书的读者理解该书的价值与出版经纬,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