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永不言败--走进中国冬奥冠军的冰雪人生

  • 定价: ¥68
  • ISBN:9787207132338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
  • 页数:320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部作品是张雅文历时两年时间,通过深入采访,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全面、生动地讲述了我国十余位冬奥冠军的事迹,向读者展现了冬奥健儿们光鲜背后的故事。
    该作品兼具冰雪世界的激情与温度,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写作情感基石,呈现了冬奥冠军的辉煌时刻,以及体育与民族精神的深刻关联。

内容提要

  

    该书是一部记录短道速滑教练员孟庆余矢志不渝培育运动员和十三位中国冬奥冠军人物群像的报告文学。作者以运动员和作家双重身份,以质朴的文风细腻地刻画了中国冬奥冠军辉煌人生背后,以平凡之躯书写不平凡的冰雪人生,呈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邻家女孩儿、毛头小子、坐冷板凳的陪练等普通人成长为冬奥冠军非同寻常的奋斗之路;从不同角度深情描绘了业余教练员甘于奉献培育出世界冠军,“小冰心”怀揣着夺冠梦,曾经的“淘小子”创造双项奇迹,在刀尖上逐梦的冰上飞人等。作者以非虚构写法跨时空展现我国冰雪运动员、教练员的奋斗史和“冬奥梦”,他们永不低头、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竞技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张雅文,国家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协名誉副主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百佳优秀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
    著有《生命的呐喊》《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活着,为了天堂的钟声》《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等二十余部长篇作品,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百余篇。为《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不共戴天》《冰雪人生》《妈妈拉我一把》等影视作品的编剧。
    《生命的呐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徐迟杯报告文学奖;《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获第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电视剧《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获飞天奖;儿童电影《冰上小虎队》获华表奖;报告文学《4万:400万的牵挂》获中国第三届传记文学奖;《走过伤心地》《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等作品获黑龙江省文艺大奖。《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生命的呐喊》被译为英文出版。

目录

第一篇  托起世界冠军的人——中国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
第二篇  令世界冰坛赞叹的中国女子——中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杨扬
第三篇  美轮美奂冰雪人生——花样滑冰双人滑冬奥冠军申雪、赵宏博
第四篇  创造奇迹的高光时刻——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冬奥冠军韩晓鹏
第五篇  刀尖上的追梦人生——短道速滑冬奥冠军武大靖
第六篇  冰上飞人——速度滑冰冬奥冠军高亭宇
第七篇  她叩问苍天:我是第一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冬奥冠军徐梦桃
第八篇  惊世之吻——从7平方米小屋里走出的短道速滑冬奥冠军范可新
第九篇  妈妈,感谢你生了我——短道速滑冬奥冠军张会
第十篇  夺冠功臣——短道速滑冬奥冠军孙琳琳
第十一篇  托你渡过忧愁河——花样滑冰双人滑冬奥冠军隋文静、韩聪
第十二篇  “狼性”十足的冬奥冠军——北京冬奥会两枚金牌获得者任子威
后记  献给我亲爱的冰上战友

前言

  

    赵白生
    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
    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
    世界文学学会会长
    雅文为文,以命搏魂。
    她的传记,读上几页,扑面而来,有一股劲,一股穿透事实屏障的劲,让你直面传主的灵魂。这一股劲,与其说是她作为国家一级运动员长期训练的结晶,还不如说是她当一级作家用生命做赌注换来的。她的自传杰作《生命的呐喊》如此,手头的这部合传新作《永不言败——走进中国冬奥冠军的冰雪人生》更是如此。
    传记作家,能做到以命搏魂者,几希。张雅文之所以达到这一境界,主要归功于她做传的三个特色。这三个特色,让她在中国当代传坛风生水起,独树一帜。
    张雅文的传记作品,一大特色,几乎无人能及,即选题宏阔,眼光独特。她写国际题材,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她的教育,让她连外文的门都没有摸过。可是,她不但胆大行天下,单凭一己之力闯荡俄罗斯、韩国、比利时、德国、丹麦,而且还推出了一本本力作:《玩命俄罗斯——中国人在俄罗斯纪实》《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她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她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有。然而,她却创作了著名的科学家传记《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撰写《妈妈,快拉我一把》,给罪犯立传,自找罪受,谁愿为之?张雅文则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她不只是写了一个罪犯的传记,而是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少年犯立传。可怜天下作家心!曼德拉说过,了解一个国家是否文明,不仅要看她如何对待她的巅峰人物,更要看她怎样善待她的最底层人。张雅文的特别之处在于,她慈悲为怀,深挖最底层人,而又壮志凌云,描绘巅峰人物,两手抓,两手运笔如画,把一个国家的文明底色和盘托出。这本冰雪冠军传,所写绝大多数为巅峰人物,金牌闪闪,群星璀璨,文明之明面,何其光彩夺目!
    显然,张雅文并没有止步于此,金牌背后的“暗无天日”,她不惜笔墨。中国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像一块黑色的煤炭,燃烧着自己,却给他人带来了温暖与能量”。他的传记,书中打了头炮,即是显例。书中所浓墨重彩者,则是这位冠军之父的“黑光时刻”——凌晨两点的浇冰场面:
    面对眼前的一切,孟庆余却丝毫没有退却,更没有一句牢骚,而是表现出那种无所畏惧的个性:自己动手,改变一切!
    修房子、砌炉子、办食堂,没有锅碗瓢盆,就从自己家里拿;结婚时别人送他的穿衣镜,准备打家具用的红松木料,统统被他拿走了;没有浇冰车,他就把一个能装一吨水的大铁桶,安装在一只爬犁上,做成一辆“浇冰车”;没钱雇人浇冰,他就自己干,每天凌晨2点钟准时来到冰场,.
    人们都知道,黑龙江的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凌晨两三点钟,几乎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候。
    他却顶着刺骨的寒风,凌晨2点钟来到冰场,先用大扫帚清扫冰面上的霜雪和灰尘,扫完400米的冰场已是满身大汗,浑身冒着热气,接着叉拉着装有一吨水的爬犁开始浇冰,沿着冰场一圈接一圈地浇,直到把400米的冰场全部浇完。
    当他浇完冰时,身上棉衣里的汗早已凉透了,而外面的棉衣却被溅上的水珠冻成了“冰糖葫芦”,走起路来就“哗哗”直响。(18—19)
    不仅如此,张雅文还写到了竞技体育特有的“里程悲”——冰雪运动员的伤病和他们心中的阴影。赵宏博的跟腱断裂、高亭宇的赛前综合征、范可新的缺铁性贫血、任子威的两次骨折、徐梦桃的四次手术……而他们从不退却。四次手术台上,徐梦桃每次都问大夫同一句话:“大夫,我还能跳吗?”赵宏博跟腱断裂,被缝了70多针。他对大夫说:“缝结实点儿,我还要参加冬奥会呢!”看后,令人泪奔,更让心血喷。
    金牌,难道是用泪和血灌注而成的吗?
    冰雪运动员出身的张雅文,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汩和血。她力图超越肉身,揭示更深一层的精神——体育之魂:
    一个运动员的冠军情结,将给她的生命注入强大的动力。一个小小年纪的少女,有着如此雄心,如此壮志,并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冠军精神,将会爆发出怎样的能量?
    我想,大概只有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玩儿命!
    玩儿命地训练!玩儿命地比赛!玩儿命地战胜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病与困难……
    没有玩儿命的劲头,就不可能完成一次次向人类极限挑战的动作!没有玩儿命的劲头,就不可能在世界大赛中摘金夺银!
    我想,这种玩儿命的劲头,大概就是冠军精神吧!
    写到这里,我忽然在想,其实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都有无数人在默默地玩儿命,只不过他们没有运动员那么声名远扬而已。想想,没有人玩儿命,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没有人玩儿命,中国就不会有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没有人玩儿命,中国就不会有航天的巨大成就;没有石油工人的玩儿命,中国就不会迅速摘掉贫油国的帽子……(189—190)
    一个人需要这种玩儿命精神,一个民族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如此说来,以命搏魂,难道不是传记家张雅文的真实写照?

后记

  

    献给我亲爱的冰上战友
    一
    我的命运不济,一辈子都向不济的命运抗争着。
    年轻时,每当遇到坎坷,我总是用孟子的那段名言鼓励自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是,直到夕阳西下的暮年,也没见什么大任降临到我身上,反而坎坷的命运却从没有放过我,而且又向我发起了雷霆般的攻击……
    2021年9月9日,我最亲爱的爱人意外地离我而去(篇幅有限,原因不便细说)……
    当时,我拍打着重症监护室厚厚的墙壁,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哭号:“贺玉,你不能走啊,你千万不能走啊,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啊……”
    我用尽全身心的力气,绝望地呼唤着我最亲爱的爱人,拼命想留住他,可是晚上8点30分,他却永远地走了。
    这一天,恰是我们结婚五十四周年纪念日,晚上8点30分,正是我们新婚洞房花烛夜。
    难道这真是天意?
    我发出绝望的呐喊:命运啊,你为什么总是跟我过不去?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让我们夫妻天地两隔!这到底是为什么?
    没有人能回答我。
    我和爱人周贺玉是在一个冰场上相识、相知、相恋,直到走进简陋的婚房。
    我们都曾是专业速滑运动员。他是运动健将,我是国家一级运动员。他当了十年运动员、十年教练,35岁转业到法院工作,后来提升为某市的区法院院长。我35岁走上拥挤的文学创作“独木桥”,像运动员那样玩儿命地拼起来,如今成为国家一级作家。 我们都曾怀着冠军梦拼搏在运动场上,都曾把美好青春、远大理想,献给了滑冰场。遗憾的是,我们都没有实现冠军梦。但是,滑冰却给了我们无坚不摧的毅力,也给了我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我们相亲相爱地度过了六十年。因此,我们对滑冰有着特殊的感情。 我出生在只有一户人家的山沟里,因参加全市小学滑冰比赛得了500米冠军,被选进了速滑队,开始了严格的训练。我虽然达到了一级运动员标准,但我并不是滑冰的料,接连几场大病,只练了四年就退役了。 刚进队时我15岁,小学都没毕业,傻乎乎的,整天除了训练就知道大咧咧地织毛衣,织手套,啥都不想。 一天,周贺玉送给我一张贺卡,上面写道:“雅文,收起你的手工作坊,没事多读点书!你不可能当一辈子运动员,你应该想想今后干什么?” 这句话使我懵懂的心幡然醒悟,一种敬慕之情悄然升起,心想:他真了不起,懂得这么多大道理呢。 从此,我便收起了手工作坊,开始读书,还攒了几个月的钱,最后花了7元钱买了一支钢笔,开始练字。 周贺玉比我大三岁,他滑冰成绩好,曾获全国比赛500米第三名,是我们队里唯一一名运动健将。他爱读书,爱写诗,体委出节目都是由他来写。他给我背诵海涅诗选,讲泰戈尔的小说《红帆》…… 渐渐地,他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我这颗少女心被他占领了。 我俩偷偷地相爱了,而且爱得如火如荼,任何批评、制度都无法将我们分开。1967年9月9日,我们结婚了,没有任何仪式,没有一个人祝福,连新的背心裤衩都没买,只有两颗相爱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他像大哥哥似的用心捧了我一生,而且,像导师一样引导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那是1979年早春,已从体委转业到法院工作的贺玉,一天晚上看冰球比赛回来,冻得嘶嘶哈哈地对我说:“雅文,等咱俩老了写一部体育小说,让小说中的人物去拿世界冠军,去实现我们没有实现的理想!” 当时,我正处在人生彷徨的痛苦时期。1966年我自学完初高中全部文科课程(当时在职人员可免考数学)准备考大学,“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而十年后恢复高考时,我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在工厂当上了会计,再没有重新选择人生的机会了。 正是贺玉这句话点亮了我心中的梦想。 我心想:千嘛要等老年,我现在就写! 我背着他偷偷地写了一篇三千字的小说,怕他笑话我,拿到当地报社战战兢兢地送给副刊编辑…… …… 一个半月之后,大难不死的我,终于回家了。 又开始了艰难的创作,用四个月时间终于完成了最后2万字书稿。 2024年2月2日下午,我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我的责编杨子萱发去了20万字的全部书稿。 得知交稿的消息,子萱却在电话里像孩子般地哇哇大哭,半天才说出半句话:“张老师,我以为你、你……” 她以为我活不成了,没想到我又活过来了。 她说她更没有想到,我在如此重病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完成这部书稿,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得知我大病的朋友,都以为我玩完了。 有人还闹出了笑话,一见到我,惊讶得像见到鬼似的,连喊:“雅文,你、你咋又活过来了?” 我却笑道:“我啥时候死了?” 不少人都说我大难不死,是个奇迹,说我内心如何如何强大、如何如何顽强。我知道,如果说我有点顽强劲儿的话,那是从小滑冰打下的基础,一辈子在困境中磨炼出来的。而强烈的求生欲望,那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本能。 书已下稿,很快就要出版了。 现在,我可以坦然地对远去的爱人说:“亲爱的,我终于完成了你的夙愿!你可以安心了。我对得起你,也对得起我们的冰友了!” 在此,我向救治我生命的医护人员,向日夜守护在我身边的亲人,向日夜关心我的朋友,真诚地道一声谢谢!向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作协、黑龙江出版集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领导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在我生命危险时对我的关怀!向同我一起奋斗、一起哭泣的责编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的帮助和关怀!此外,书中有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 最后,我想对读者、对青少年朋友说几句心里话:我觉得,在中国冬奥冠军运动员身上所体现的拼搏劲头、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正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所需要的精神!胸怀理想,心怀荣耀,顽强不屈,永不言败!这是民族精神的财富,也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体育兴,国家兴! 希望你们珍惜大好时光,不负韶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