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文学随笔集。
《史诗的罅漏里》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隐喻。罅漏,即缝隙、裂痕之意,而史诗则通常指宏大、庄重的叙事作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后,书写日常生活里的力量,王安忆文学读写心史,写给自己喜欢的文字和写作人——
以至诚精深的作品解读探问生活的密码,用自省而富洞见的表达呈现文学创作的多面。
内容提要

《史诗的罅漏里》为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文学随笔集,为自己喜欢的作品和作家而作。收入作品三十篇。以自身创作和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作品为主线,分享自己的创作感受和创作思想,讲述与其他作家的文学交集,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评介……从人生经历、文学创作到体悟反思,殷恳扎实,敏锐细致,睿识洞见闪现。展现真诚的文学态度,融入对写作的思索与探究,用平实有深度的文字呈现文学创作的多面,解析当代文学所呈现的一些现象和方向。
作者简介
王安忆,当代作家。祖籍福建,生于江苏南京。1970年赴安徽省五河县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现徐州市歌舞团),1978年调任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编辑,1987年凋任上海市作协专业作家,2004年受聘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天香》《匿名》《一把月,千个字》等十余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曾获得全国少年儿童创作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序”的序
辑一
我看短篇小说
——刘庆邦短篇小说选《心疼初恋》序
寻找苏青
——《结婚十年》序
精诚石开
——史铁生《务虚笔记》序
那个人就是“我”
——苏珊·崔弗斯《北非丽影》中译本序
香港人
——马家辉《目迷·耽美·卷二——爱恋无声》序
寿岳家
——寿岳章子《千年繁华》序
我的阿姨们
——《七人集》序
东边日出西边雨
——于东田小说集《文字与影像的碎片》序
短篇小说的物理
——九久“短经典”系列总序
解密
——苏伟贞《魔术时刻》序
归去来
——蒋晓云《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序
虚构中的历史
丰饶和贫瘠
——《知青回眸引龙河》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黎紫书《流俗地》序
辑二
写作者的历史
——茹志鹃《她从那条路上来》前言
《遍地枭雄》后记
短篇小说检讨
——《化妆间》序
麦田物语
——麦田出版《麦田物语》序
北去的歌
——为韩文版《长恨歌》、“三恋”所作
《采??采藻》序
论长道短
——“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总序
白马的眼睛
——《弄堂里的白马》跋
开卷前的话
——《剑桥的星空》香港牛津大学版序
我要的是一种天真
——《给孩子的故事》序
《小说与我》后记
邻家有女初长成
——王安忆“少年读本”序
又见《富萍》
——台北麦田新版《富萍》序
《心灵世界》新版序
史诗的罅漏里
——《一把刀,千个字》自序
前言

“序”的序
这本书由序和跋合成,分成两辑。一辑是替他人所作,二辑则是自序和自跋,其中也包括主持编选的出版,比如《写作者的历史》,就是为母亲茹志鹃的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写的前言。归置的时候来回几遍,放进辑一,又退出来放进辑二,最后还是决定纳入自序的部分里。因这本书不只一部长篇,还有下一部的三分之一,再搜索定夺相关片断,有“自选自编”的成分。还比如《给孩子的故事》的序,应“给孩子——”丛书约,因循已有格式,篇目加导读,与严格的自序略有区别。也曾经设想单立一辑,但篇幅有限,并且,不久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出过一本当代小说评论《麻将与跳舞》,集合多篇主编撰写语,新书的空余留给尚未成集的散杂更妥,就还是以两辑为分排。
通常不大给自己写序跋,要说的话都成正文了,再有多半是赘言。这里的一半是旧书新版,离开当时旷日已久,就需要说明,一是让不同年代的读者了解写作的背景起因;二也是向编者致谢,对我这样一个不甚卖座的写作人,能够耐心等待上一期版权结束,市场早已淡忘,有勇气和信心再要试一试,真的难得!除此之外,多应各种需要的合纵连横,要解释相互的关联,集结的理由。也有少些为新书所写,比如《遍地枭雄》的后记,《剑桥的星空》香港牛津繁体字版,以及最近的长篇《一把刀,千个字》台湾麦田繁体字版——其中的故事于我们是经历过的生活,海峡彼岸则不然,长期的分离,彼此难免生出隔膜。听罗大佑的歌《童年》,深为感慨,同年龄的人在不同的境遇,称得上咫尺天涯。我们走在成年期的人生,他们正望着校园秋千架上的蝴蝶。《北去的歌》一篇,是为《长恨歌》和“三恋”,即《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在韩国出版谈感想,不晓得经过语言转译,终会是怎样的面貌,好在都是关于爱和情欲,是人们共有的体验,大概可以共通。皆因事由各异,所作文字就不免零碎,不像辑一的整齐。
为他人写序跋,接近书评的文类,花费的心力和劳动都多一些,必通读全篇,归纳议题。其中难度最大,满足感也最强,是为《收获》杂志五十五生辰编年写的《虚构中的历史》,虽然都是熟读的作品,但要前后连贯在一项主旨上,很下一番阅览和解析的功夫。遗憾的是这一套编年因资金和书号的障碍直至六十周年才实现,时过境迁,这一篇就用不上了,只能收纳进我自己的库藏。像这样弃用的序还有《寿岳家》一篇,台北先行出版日本寿岳章子非虚构作品《千年繁华》,上海某工作室相继策划简体字版,提供的文本即繁体字版,著名的书评人唐诺作序,让人很有些作难,唐诺读书多,与日本又有近缘,怕是不能出新意。但那书写得十分动人,看完之后不管“序”不“序”的,只顾抒发感想,就这样成了。大约因为内部意见相左,计划出局,这篇所谓的“序”就也“中饱私囊”,人了本人的文字积累。亦有相反的情况,就是《寻找苏青》,一九九五年兴致所至写下的散文,发在《上海文学》,若干年后,台北时报出版新出苏青先生的《结婚十年》,拿去排在正文前边,多少有些充大,既不安又嘚瑟。
让我写序的大多出自文友邀约,又予以启发的写作,比如刘庆邦,史铁生,苏伟贞,蒋晓云,马家辉,黎紫书……最具挑战的是史铁生《务虚笔记》,算得上文本分析的大考。我本人重写实,史铁生则是从形而上出发,简直好比密码解译,又像参禅和考据,蛮力加韧劲,也是写实主义的生性,最后问史铁生怎么样,他说了句:你才是“精诚石开”呢!听起来是精神表彰。相比之下,有些序可在文本外的空间自由发挥,比如为《七人集》所作《我的阿姨们》,因是母亲一辈女作家的生活随笔,唤起许多成长中的往事,百感交集,写得乘兴快意。再比如《短篇小说的物理》,九久“短经典”丛书总序,选篇的范围很广,不在某人某作,容许空谈,于是,乘此机会发表短篇小说的主张,也是集多年写作和阅读的体会,偏颇是肯定的,但得撰写总序的特权,就敢一家之言,将立题限制于“物理”,在公田里种一畦自留地。第三例是《丰饶与贫瘠》,黑龙江引龙河插队知青集稿,几十万字回忆文章。引龙河我没去过,写的是当年自己插队的皖北农村,主编者沈国民也是朋友,上世纪九十年代同期的全国青联委员,一起赴京开会。他倒没有怪我离题,反很满意,说选我选对了人。写序写跋,无论为人为己,或难或易,总是愉悦的,文字和人都是自己喜欢,唯一的例外是替于东田写《东边日出西边雨》。好友们悉心编辑,努力成章,不免零散和破碎,时不时的,灵机一动,闪烁又熄灭,原本来日方长,循序渐进,却不料猝然间失了耐心,轻率斩断,草草收场,实在太过任性,让活着的人扼腕。
这就是本书的来历,将许多散漫的文字凑拢,真需要说明,再用书名点题——“史诗的罅漏里”。因为是最近的一篇,还因为“罅漏”这个词,准确说,是在正文的“罅漏”,但考虑物尽其用,就不另起了。
二〇二一年五月十一日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