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 建筑科学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定价: ¥59.8
  • ISBN:978757262004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湖南文艺
  • 页数:261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超有趣的中国古建筑知识漫画读物。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有哪些样子?屋脊神兽都是啥,鸱尾是做什么用的?古建筑的屋顶有哪些色彩?宫殿大门上为什么放门钉?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合院式住房……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而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是古建筑。在这本书中,作者杨大炜从建筑、屋顶神兽、屋顶分级、建筑颜色等方面讲述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一边画一边讲解,内容通俗易懂。多角度地了解古代建筑文化,感受古人的审美艺术。激发读者探究中国古建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作者简介

    杨大炜:
    自媒体“杨爸图说”主理人
    知名艺术史沙龙“行谈”策划人
    视觉设计师
    古建筑科普创作者
    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花样游泳队队服设计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佛教遗产与佛寺建筑专题研修班优秀学员
    2020年6月,杨爸开始在抖音平台发布关于古建筑的短视频,边画边讲的形式,非常新颖有趣,内容通俗易懂,备受读者欢迎。他的事迹也被新华社、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报导。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建筑的奥秘
  一切要从一根木头说起
  两根表木连起来就成了“门”
  亭子是怎么来的?
  殿、楼、阁、阙的由来
  由亭到塔
  趣味冷知识  太和殿有多少根柱子?
第二章  那些奇形怪状的古建筑屋顶
  常见的屋顶有哪些?
  不常见的屋顶
  趣味冷知识  屋顶就像人的帽子
  卷棚顶和卷棚勾连搭
  有趣的屋顶组合
  趣味冷知识  雍正最喜欢的休闲之地
第三章  古建筑屋顶的等级与色彩
  如何看出建筑的等级?
  决定屋顶色彩的主要材料:琉璃
  黄琉璃瓦为皇家专用
  如何描述古建筑的体量?
  趣味冷知识  太和殿每一项指标都是最高的
第四章  屋脊的神兽都有哪些?
  屋脊走兽的功能
  清代故宫的屋脊走兽
  中国屋脊走兽的其他样式
  趣味冷知识  “走投无路”的都是谁?
第五章  古建筑的屋角为什么翘起来?
  屋顶翘起来是智慧,也是技术
  屋顶曲线诞生的秘密手段之一:举架法
  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
  飞檐曲线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
  趣味冷知识  盛唐以前的屋顶基本不起翘
第六章  屋顶的大龙头和脊刹是什么?
  鸱尾的起源
  盛唐时期,鸱尾逐渐转变为鸱吻
  鸱吻到底是什么?
  不同朝代各式各样的鸱吻
  屋顶上的脊刹是什么?
  脊刹都有哪些样式
  脊刹的吉祥寓意
第七章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使用瓦的地方
  早期瓦当是高古的艺术
  瓦钉的作用
  从兽面瓦到垂兽
  那些很猛又很萌的垂兽和戗兽
第八章  悬鱼惹草和斗是什么?
  为什么要用悬鱼惹草?
  琉璃的悬鱼惹草
  斗栱是什么?
  中国最大的斗栱是哪个?
  斗栱如花一般盛开
  为什么屋檐下有很多“尖牙”?
第九章  无比精美的藻井
  藻井是高等级的特殊“天花板”
  “须弥山天宫楼阁”藻井
第十章  有意思的中国窗户
  为什么说“捅破窗户纸”?
  明清时期常见的窗棂图案
  万千风情在花窗
第十一章  栋梁和顶梁柱是什么?
  栋梁在哪里?
  趣味冷知识  上梁不正,下梁也不一定歪
  古建筑的结构体系
  雀替与牛腿是做什么用的?
第十二章  中国人为啥喜欢住坐北朝南的合院?
  为什么中国民居大多“坐北朝南”?
  古建筑冬暖夏凉是真的吗?
  北京四合院有哪些结构?
  抄手游廊是什么?
  寓意吉祥的什锦窗
  末代皇后的故居
  如何区分四合院的大门?
  趣味冷知识  这些“门”你知道吗?
  中国人为啥喜欢住合院?
  福建土楼:城堡式的圆形合院
第十三章  什么是“亭台楼阁”、牌坊和塔?
  亭者,停也
  登高望远的台,水边的榭
  楼与阁的区别
  中华第一木楼——飞云楼
  舫、轩、斋
  登堂入室的“堂”
  宫与殿
  什么是阙?
  如何分辨牌坊的形式?
  牌坊也有等级
  塔最初用于埋葬圣人的舍利
  塔刹是什么?
  世界奇迹——应县木塔
  中国现存古塔的主要形式
参考书目

前言

  

    我看到了很美好的东西,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感受到,这是我做中国古建筑艺术史科普和推广的初衷。
    古建筑离我们并不遥远,无论是在文学中还是在生活中。许多我们经常听到的成语、俗语等都与古建筑有关,比如“顶梁柱”“栋梁”“亭台楼阁”“高屋建瓴”“偷梁换柱”“梁上君子”“四水归堂”“五脊六兽”“上梁不正下梁歪”“墙倒屋不塌”“钩心斗角”,诗词里也经常涉及古建筑,比如“不知天上宫阙”“雕栏玉砌应犹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我国各地都有保存下来的古建筑,风景区内多有亭台楼阁,甚至不少地方依然有人居住在明清古宅里。中国古建筑绝不只是或华丽或朴素的外在,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智慧的载体,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看懂中国古建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学(诗、词、赋等)的理解,也有助于增加我们游览古迹的乐趣,体会古迹中的奥妙。
    古建筑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当我迷恋上了古建筑,我就开始广泛地阅读和旅行,不管是大城市还是穷乡僻壤,只要有重要的古建筑,我总是兴致勃勃地前往。而且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各族人民有着强大的创造力,在建筑这个空间载体内,蕴藏着雕刻、壁画、书法、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古建筑也是历史的见证,承载了很多或广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杰作,也许它的主人曾经不可一世,然而现在可能已被人们遗忘。在应县净土寺这个低调到泥土里的小殿里,我看到了无比震撼的金代藻井,然而是谁设计、制作了这么精美的藻井,我们已无从得知。我看得越多,视野越开阔,就越被无处不在的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深深折服。这不就是文化自信吗?
    如果我们去看传统村落、古寺庙和古代山水画,会发现点缀在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总是那么协调,建筑成为自然风景的亮点,而不是破坏了风景,这与古人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的理念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提倡的“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不是可以向延续了5000多年的中国古建筑的营造理念学习呢?
    文化自信也应从孩子抓起,让六岁以上的人也能看懂中国古建筑是我努力的方向。
    过去七八年的周末和暑假,我经常带孩子出游,目的地自然兼顾游山玩水和寻访古迹,但是古建筑本身就有很高的门槛,古建筑在很多人看来“都一样”,相关书籍也比较难读懂,大人都没兴趣,更不用说孩子了。为了让孩子能跟我共情,能看懂古建筑之美,愿意跟我出游,我想办法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绘图是个好办法。这几年来,我边画边讲古建筑的短视频受到很多朋友的喜欢。我把短视频中的内容汇集整理成了一本小书,这本小书有近500张插图,多数插图比较简略,适合临摹。我尽量使用更少的文字、更通俗的语言、更详细的图来说明问题。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我还添加了一些搞笑段子的漫画和很多漫画式的人物,甚至连我家的小狗也参与其中。既专业又有趣是我努力的方向,不知道我在这本书里做到了没有。
    这本小书,是我的短视频中一些“爆款”内容的纸质版,其中大多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书中的图片一半是拍摄视频时画的,一半是新近画的,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字越写越多,图越画越多,做不完,根本做不完!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浩如烟海,每一个建筑细节,都可以专门编写一本厚厚的书,好的案例特别多,如果不是篇幅有限,我都想收录进来,给各位读者看一看我们的祖国多么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建筑艺术多么丰富,多么富有创造力,多么震撼人心,这将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书中所举的古建筑案例,兼顾了典型性和多样性,尤其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书中标注了相关详细信息,方便感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
    必须要声明的是,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而我的水平极其有限,书中如有错误,欢迎读者给我指出,我将不胜感激!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王一珩和两个孩子多年的支持,“杨爸图说”的名字和书中的很多创意是妻子提出的,两个孩子跟我四处访古,拍摄视频,孩子的提问和我与他们互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里的很多搞笑段子也是真实的故事。我也非常感谢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学者王贵祥、齐东方、徐怡涛、王南、李路珂、孙毅华、周乾、贺大龙、魏祝挺、永涛等老师,我将不明白的问题发给他们,他们总是耐心解答。我要感谢司凯丽、陈洁、农蕊,她们协助我绘制了部分插图。
    杨大炜(杨爸图说)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