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内容提要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凯恩斯一生中最为世人传颂的名篇,是凯恩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作者凯恩斯是国家干预理论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提出了有效需求、非自愿失业、流动性偏好三大理论,也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该理论成为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解决经济萧条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政策良方。
作者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883年生于英国剑桥,其父亲约翰·内维尔·凯恩斯为剑桥大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授,其母亲弗洛伦丝·埃达·凯恩斯曾任剑桥市市长。凯恩斯曾师从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学习经济学,但最终以《论概率》一书取得数学博士学位。20世纪20年代,凯恩斯因在《〈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中反对西方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政策而备受瞩目,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经济学家。1936年,面对大萧条,凯恩斯写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反传统的经济学教条,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干预经济,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对抗经济危机,史称“凯恩斯革命”。虽然凯恩斯于1946年4月去世,但他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创建,而凯恩斯经济学则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国政府的指导思想,影响至今不息。
目录
中文版总序
前言
德文版前言
日文版前言
法文版前言
第一编 引论
第一章 通论释名
第二章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理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
第四章 单位的选择
第五章 预期在决定产出量和就业量上的作用
第六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
第六章 附录 论使用者成本
第七章 对储蓄和投资含义的进一步探讨
第三编 消费倾向
第八章 消费倾向:I.客观因素
第九章 消费倾向:Ⅱ.主观因素
第十章 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
第四编 投资诱力
第十一章 资本边际效率
第十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
第十三章 利率的一般理论
第十四章 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
第十四章 附录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及其他著作中的利率理论
第十五章 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经营动机
第十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考察
第十七章 利息和货币的基本性质
第十八章 对就业通论的再说明
第五编 货币工资与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工资的变动
第十九章 附录 关于庇古教授的《失业论》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
第二十一章 价格理论
第六编 通论引出的几点短论
第二十二章 经济周期短论
第二十三章 略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第二十四章 结语:简论《通论》所可能导致的社会哲学
译者跋
前言
本书主要是写给我的经济学家同行的。我希望其他人也能读懂。但它的首要目的是讨论理论上存在的难题,至于如何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尚在其次。这是因为,如果正统的经济学有误,那么这个错误不会见于其上层建筑,为求逻辑自洽,这部分会得到悉心的推敲;这个错误会出现在其前提假设的不够明晰和不够一般化上。因此,除非通过高度抽象的论证,并辅之以大量的争辩,否则我便不可能达到我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说服经济学家批判地重新审视他们所作出的某些基本假设。原本我希望有关于此的争辩能够少一些。不过,我觉得这争辩很重要,它不仅是为了解释我自己的观点,而且也为了表明我的观点在哪些方面有异于目今通行的理论。我料想,那些对我之所谓“古典理论”深信不疑的人,会在两种意见之间摇摆不定。一种意见认为我通盘皆错,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我并没有提出什么新奇之见。这两种意见,或者还有第三种意见,哪一个对,尚需由其他人来作出判定。我的那些引起争辩的段落,目的就在于提供一些材料,以求获得一项答案;如果我的争辩本身显得过于尖锐,我一定得请读者诸君多多原宥,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分歧变得更加鲜明而已。对于我现在所抨击的这些理论,我自己曾信奉有年,我想我是不会置其优点于不顾的。
我们所争论的问题非常重要,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如果我的解释是对的,那么我必须首先说服的,乃是我的那些经济学家同行,而不是一般的公众。虽然也欢迎一般的公众参与争论,但在当下这个阶段,当一位经济学家试图把他的同行们深刻的分歧引向争论之时,他们还只能先做好旁听者。这些深刻的分歧,此刻已经差不多摧毁了经济理论的现实影响力,而且在它们得到解决之前,这种破坏作用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本书与我五年前出版的《货币论》一书之间的联系,可能没有人比我更清楚了;在我的内心当中,这是我数年求索的一脉思想的自然演进,但读者有时或许会因个中观点的变化而大惑不解。这一困难并不会因为我被迫作出的术语上的某些变化而稍减。我会在本书的行文中指出这些用语上的改变;不过两书之间总的关系可以简述如下。刚开始撰写《货币论》时,我仍然在沿袭传统的老路,将货币视为与供求的一般理论彼此分离的事物。该书杀青之时,我已将货币理论推展为一种总体产出理论,这是我所取得的一些进步。但我仍未能完全摆脱先入之见,故而无法充分探讨产出水平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以今观之,这是该书理论部分(也即《货币论》一书的第三和第四编)存在的悬而未决的错误。我所谓的“基本方程”(fundamental equations),乃是根据产出既定的假设而描述的瞬息图像。这些方程试图表明,假设产出既定,何以会有多种力量造成利润失衡状态(profit- disequilibrium),并因此而要求产出水平发生改变。但是,与瞬息图像截然不同的动态发展,该书却未能作出全面的处理,而且论述也非常混乱。与之相反,本书已然演变为一部专注于研究哪些力量或因素决定总产出和总就业之变化的著作。虽然货币在经济理论体系中处于根本而特殊的地位,但关于货币的技术性细节,本书则存而不论。我们将会看到,从根本上来说,货币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体系:在其中,关于未来的看法之变化会影响到就业的数量,而不仅仅是影响它的方向。不过,在对未来的看法发生变化的影响下,我们用来分析当前经济行为的方法,仍然是以供求互动为依据,并由此而与我们的基本价值理论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更加一般化的理论,这个理论可以把我们熟悉的古典理论作为一种特殊情形而涵盖在内。
写作这样一本独辟蹊径的著作,本书作者若想避免出现过多的错误,唯有尽可能地依靠他人的批评和讨论。一个人若是长时间独学而无友,那是什么蠢事他都会相信的,尤其是像经济学(以及其他道德科学)这样的学问,要想把一个人的观念拿来做形式的或实验的结论性检验,几乎没有可能。在写作上,本书甚至比《货币论》更得益于R.F.卡恩(R.F.Kahn)先生经常性的建议和建设性的批评。本书许多地方,若无他的建议,便不会以现在这样的结构和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我还从琼·罗宾逊夫人(Mrs Joan Robinson)、R.G.霍特里先生(Mr R.G.Hawtrey)以及R.F.哈罗德先生(Mr R.F.Harrold)那里得到了许多帮助,他们校阅了全部清样。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D.M.本苏山-布特先生(Mr D.M.Bensusan- Butt)编制了本书的索引。
写作本书,于作者是一场奋力争斗的漫长历程,为的就是摆脱我们所习惯的那些思想和表达模式;如果作者对它们的攻击算得上成功的话,则大多数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势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此番感受。本书如此费力表达的思想,其实极为简单,因此应当不难理解。但困难并不在于理解新的思想,而在于如何摆脱旧的思想。这些曾哺育过我们大部分人的旧思想,早已遍布我们头脑的每个角落。
J.M.凯恩斯
1935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