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财政金融、保险证券

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精)

  • 定价: ¥92
  • ISBN:9787547323687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 页数:416页
  • 作者:(意)弗兰切斯卡·...
  • 立即节省:
  • 2025-01-01 第1版
  • 2025-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美国历史学会里欧·格什奖得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历史学院教授特里韦拉托最新力作。
    罗卫东、李宏图、雷吉娜·格拉芙、卡尔·文纳林德等专家郑重推荐;《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经济史杂志》等知名媒体盛赞。
    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一则毫无根据的犹太金融传说在欧洲广泛传播。该传说声称,中世纪被驱逐的犹太人发明了汇票。
    这一金融工具后来成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基石。这则传说的起源何在?它为何能够广泛流传,甚至演变为一种常识,影响了孟德斯鸠、伏尔泰、马克思、韦伯、桑巴特等思想家的著述或言论?
    本书通过追溯该传说的起源及其多种表现形式,揭示它所反映的社会集体愿景与恐惧……

内容提要

  

    针对犹太人发明了汇票这一众说纷纭的传说,本书作者拨云见日、正本清源,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这一传说的缘起及其经典化过程,而且以此为媒介,透视了现代金融和信用秩序在西方世界的生成和演化,以及普罗大众对于这种新经济形态根深蒂固、挥之不去的恐惧。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不仅为我们复原了一种关于信用道德的迥然有别的思考方式,而且还纤毫毕现地呈现了那些虽时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的种种时代议题。

媒体推荐

    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与中世纪的关系以及犹太人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这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一直关心并展开重点研究的三大问题。几乎所有的顶尖学者都曾就此做过研究或者加入过相关的论战。本书作者以一个十分微观的视角,把以上三个重大的宏观历史学问题连接到了一起。作者关注了商业汇票这一十分冷僻的选题,以《海事法典》和《完美商人》等为基本文本,对其内容及其后世影响进行细致的知识考古,尤其是对“犹太人发明了汇票”这个虚构的历史命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试图以此来澄清学术思想界在资本主义早期历史若干重大问题上的虚幻历史认知。这是一本很有新意的思想史著作,相信对读者定有启发作用。
    ——罗卫东,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
    这是一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作。经由犹太人发明了汇票这一金融传说,本书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基督教社会对于犹太人及其经济角色的表征史和传播史,并借以透视了西方现代商业社会形成过程中关于市场理想和信用道德的各种论辩和思考、希冀和隐忧。这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切时代关怀的反思之作,也是一部具有敏锐的方法论意识的示范之作,值得经济、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的学人们认真品读。
    ——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  

目录

中文版序
致谢
序言
导论
第1章  背景:海上保险与汇票
第2章  传说的形成
第3章  高利贷之谜
第4章  波尔多、秘密犹太人的幽灵和变化中的商业地位
第5章  一个家庭、两本畅销书与传说的经典化之路
第6章  游走在高利贷和“商业精神”之间
第7章  远方的回响
第8章  影响深远的遗产
尾声
附录1  现代早期欧洲的商业文学:出版书目和在线数据库
附录2  传说的最早由来
附录3  艾蒂安·克莱拉克的作品:标题、版本与发行
附录4  雅克·萨瓦里父子作品中的传说
附录5  提及该传说的法语出版书籍(1647-1800)
附录6  提及该传说的其他语种出版书籍(1647-1800)
附录7  维尔纳·桑巴特的《犹太人与经济生活》(1911)
参考文献
注释
索引

前言

  

    中国人在亚洲就像犹太人在欧洲一样,在任何有利可图的地方都可以发现他们身影:他们是骗子、高利贷者,在处理有利可图的生意时手段熟练而高明,根本就不值得信任;而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单纯和守信的伪装之下,这让那些即便是谨小慎微和满腹狐疑之人也倍感惊讶。
    这就是我们在第一部欧洲商业辞典中所读到的内容,它于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出版,并在此后多次再版,有多个译本,仿效者甚众。这一说法绝非孤例。这个时期的商业和旅行文学中充斥着有关犹太人(基督教欧洲最受鄙视的宗教少数民族)和中国人之间的类比。身处东南亚的荷兰作家特别倾向于诋毁在爪哇经营业务并与荷属东印度公司的殖民野心进行竞争的中国商人。
    犹太人和中国人之间的类比——作为贪婪和欺诈的象征,出现在欧洲东方主义和恐华症的早期阶段,它们的强度只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才有所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反华情绪属于欧洲的仇外和种族主义的一个分支,欧洲的这种仇外和种族主义会根据外部形势选择不同的目标群体。但它有一个一再出现的固定模式,也即那种将可见的外人定义为自身的威胁:在危机时刻,一个无法解决自身弱点的社会需要找到一个替罪羊。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一个无情习惯是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而这也只算是这种古老思维模式的最新表达。他的政府越是不能遏制新冠的悲剧性影响,就越是企图通过指责外界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从而使美国人无暇顾及其行政上的无能。
    也就是说,我们不应低估被归诸不同群体的贬义属性的特质。刻板印象既可以是宽泛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尽管犹太人和中国人都被指责为贪婪和欺诈成性,但这两个群体之间的类比也只能到此妁止。犹太人和犹太教在基督教神学中所占的独特地位,培养了基督教想象中犹太人和经济之间的联系,而中国人和基督教并没有这种关联。
    各种派别的基督徒,不仅担心犹太人在他们社区中的出现可能是一个污染源,而且他们还担心犹太人由此可能会变得无法辨识,并渗透到并非为他们而设的物质和社会空问。而位于本研究核心的正是对于这种隐匿的犹太人的独特恐惧,因为它为现代早期的基督教作家提供了一个隐喻,一个关于16世纪以降纸币经济扩张过程中所隐藏的危险的隐喻。
    基督教是在反对犹太教的过程中兴起的。从其诞生之日起,它就致力于让犹太教信徒皈依基督教(而不是杀死他们),以作为其优越性的明证。然而,即使是皈依也并没有让基督徒确信他们战胜了犹太教。在古代,早期基督教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是皈依了的犹太教信徒;一些人继续遵守以前的宗教习俗,如禁食,从而模糊了新旧宗教之间的界限。这种大规模皈依——无论是半强制的,还是由法律强加的,都加剧了对隐形犹太人的恐惧。在中世纪晚期的伊比利亚半岛,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别无选择,只能接受洗礼。理论上,每个受洗者都是平等的,无论他们的背景和社会地位如何,这是基督教神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实际上,对犹太人实施洗礼的教会当局怀疑新皈依者信仰的真诚,与统治者和普通人对他们的不信任别无二致。这种有害的悖谬导致了宗教裁判所的建立,它着手调查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信仰的真实性,并创建一个有关“新”“旧”基督徒的法定区分,而这直接有违于基督教的普遍主义教义。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15世纪的西班牙,“将犹太人视为外人的传统的不信任……开始让位于将皈依者作为内部人这种更为骇人的恐惧”。
    因此,秘密的或隐匿的犹太人这个形象自有其神学的根源,但它也渗透到基督徒生活和心智倾向的方方面面。它虽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反响更为深远,但却攫取了所有欧洲社会的心弦。这本书便旨在考察它所扮演的角色——它赋予基督教作家这样一种幻觉,也即犹太人可以承载(contain)由支付和信用票据工具的日益扩散所产生的焦虑,正是这些现代信用工具让经济事务变得看不见、摸不着,神秘莫测。这并非一本关于犹太人及其经济活动的书。相反,它分析了犹太人隐匿性的隐喻,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基督教社会对新纸币(信用)经济的表征。最后,它还讲述了欧洲经济思想的历史——不是作为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竞争理论之发展的历史,而是作为由市场交易日益增长的匿名性所产生的日积月累的不满的历史。直到20世纪中叶,欧洲的经济话语中渗透着“看不见的犹太人”(invisiblelew)这一措辞,其流行程度远超亚当·斯密的已然成为象征的“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
    这本书更多以欧洲为中心,但远非欧洲中心主义,至少我希望如此。它以欧洲为中心,因为它所讲述的宗教刻板印象和金融信用工具,无论好坏,都是欧洲人所特有的。我很荣幸它现在有了简体中文版,并期待从中国读者的反馈中获取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