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本书作者深入地梳理了三位近代英国学术大师亚当·斯密、埃德蒙·柏克和马尔萨斯的思想脉络,广泛地讨论了休谟、李嘉图、密尔、葛德文、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当时英国著名人物的重要观点,通过探索不同时代学者的传承和创新,发现同时代学者的共识和分歧,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当时英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群贤毕至,百家争鸣的精彩图景。
亚当·斯密书写《国富论》和《道德情感论》,从而为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奠定基础。埃德蒙·柏克发表《美洲三书》和《法国革命论》,借助政治经济学的话语,解读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马尔萨斯出版《人口原理》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凭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讨论人口和贫困等问题。
政治经济学于18—19世纪在英国和西方兴起,政治经济学思想对现代世界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思想史研究,从而提醒读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不是个别天才闭门造车的成果,而是当时英国社会围绕财富与贫困、奢侈和简朴、国家和市场等重大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的产物。
内容提要

唐纳德·温奇在本书中探索了一段贫富关系的思想史,这一关系现在已成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亚当·斯密的立法者科学提供了一把钥匙,其目的是解锁商业社会那条联结富人和穷人命运的“隐秘联系”。这门科学改变了古代和现代关于奢侈和不平等的争论,为埃德蒙·柏克和托马斯·潘恩之类的著名学术对手评价美洲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基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国开启了第一个制造业民族的事业。这一阶段关于贫困问题的争论结束于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马尔萨斯为这场争论做出了最具决定性的贡献。与此同时,马尔萨斯激起了湖畔派诗人的强烈反对,由此拉开了一场持续整个19世纪的思想分裂,并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对英国文化史的理解。
唐纳德·温奇对这些思想发展的叙述令人信服,自始至终有理有据,并通篇强调了经济观念的道德内涵和政治意蕴。
媒体推荐
作者以尊重和同情的态度对待思想史的主人公,书中亚当·斯密和马尔萨斯的形象是温和、善良、关注“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找到次优解”的思考者。
——艾玛·罗斯柴尔德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
作者不但书写一部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史,而且试图提供一份当时英国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综合记录。
——约翰·莫洛 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唐纳德·温奇的《富与穷》是他的思想史巅峰之作。温奇思考思想史的独特方式就像偷听别人的谈话,他的研究既对历史主角报以同情,又与他们保持足够的距离,从而避免误读他们。在《富与穷》一书中,温奇以亚当·斯密、埃德蒙·柏克和罗伯特·马尔萨斯为主角,巧妙地重构了他们在塑造政治经济学发轫时期的对话。这些对话的核心是奢侈与不平等、富与穷、劳动分工与繁荣之间“隐秘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随18世纪末19世纪初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探索当时的谈话时,温奇细致入微地为我们展现了政治经济学话语背后的道德和政治考量。这种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观与后人将“经济学家与人类”对立或将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与政治和道德割裂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达里奥·卡斯蒂廖内 埃克塞特大学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系教授
目录
插图
致谢
英文缩写
序言 亚当·斯密之后
第一编 亚当·斯密的立法者科学
第一章 过于介怀身后名
第二章 隐秘的联系
第三章 梭伦的智慧
第二编 亚当·斯密、埃德蒙·柏克与爱搞派系的公民
第四章 颇有争议的相似性
第五章 失去君主制政府
第六章 柏克的信念:政治见解、骑士精神与迷信
第七章 劳动贫民
第三编 作为政治道德家的罗伯特·马尔萨斯
第八章 当务之急:最初的任务
第九章 新奇之光
第十章 事关情感,而非立场
第十一章 会制造的动物:是物,而非人?
第十二章 上帝的礼物
第十三章 最后之事与其他遗产
尾声
索引
前言

亚当·斯密之后
如果“亚当·斯密之后”这个术语没有被其他人抢先使用,我可能会试着用这篇序言的标题作为整本书的标题。于我而言,这个术语将是一语双关。如果能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题目,那么我会感到如释重负。近些年来,我一直追随着斯密,致力于研究斯密—就像我之前的很多人那样,探索他思想的意义。我对1790年斯密去世之后所发生的一切也颇感兴趣,彼时,斯密的著作成为他的继业者(无论友好与否)阐释或误解时绕不开的主题。“斯密之后”可以由“围绕斯密”和“超越斯密”进行补充,后两者反映了这本书不同部分的两类互相关联的讨论:一类问题是斯密试图在他已出版的著作中表达什么内容,另一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即斯密的某些优秀的同时代人和追随者如何看待他的观点。从这个角度看,本书的结构非常简单,由几个独立的部分构成:第一编聚焦斯密,第二编集中讨论斯密与埃德蒙·柏克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以及柏克的一些激进批评者观点之间的关系;第三编讨论罗伯特·马尔萨斯,一位重要的斯密追随者典范,在很大程度上,马尔萨斯被认为改变了他和斯密都曾努力研究的这门科学及相关技艺的境况。
不过,本书所考察的斯密与其他作家之间的关联性,不像这里说的这么直接。或许第一编第二章所用的标题,即“隐秘的联系”,可以更进一步抓住本书所涉及的主题的复杂性,以及那些讨论其意义的话题之间的关系。这个术语出自塞缪尔·约翰逊,是他在讨论18世纪的奢侈与不平等时提出的。约翰逊描述的是,商业社会已经开始享受广泛的劳动分工带来的好处,而将商业社会中富人和穷人联系起来的正是那条隐秘的纽带。正是这种看法将奢侈视为凝聚社会的一种形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那些继续坚持古代关于奢侈能够瓦解道德和政治的焦虑依然适用于当下的人。
理解富裕与贫穷的关系需要一把钥匙,它将解开约翰逊1753年写作时提到的那条“隐秘的联系”。与奥古斯都时代的道德学家一样,约翰逊意识到,伯纳德·曼德维尔早至1714年就在其《蜜蜂的寓言》中完整地提出了一套令人愤慨却颇有说服力的答案,并于1723年后对其进行了更为充分的论述。此书的副标题是“私人的恶行,公共的益处”,这中间插入的逗号给人们留下了大量要做的工作。很多作家,包括弗朗西斯·哈奇森和大卫·休谟——前者是斯密的老师,后者是斯密最亲近的朋友——都从不同角度出发以对立的立场回应过曼德维尔那些臭名昭著的悖论。斯密追随着他们的脚步,其1759年发表的《道德情感论》在“论放荡不羁的体系”这一标题下用了一节内容讨论曼德维尔的学说。然而,一直到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出版,斯密才能被认为打造了一把解开众多秘密锁链的钥匙,曼德维尔、约翰逊、休谟和很多作家已经为破解这些秘密笔耕不辍几十年了。
斯密描绘了一幅图景,创建了一个体系,该图景和体系的命运将远远长于约翰逊提出的术语的命运。斯密“青年时期”在一篇关于天文学史的论文中提到的那些“将自然界看似不相关的现象维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链条”,成了根据“完全自由和完全正义的自然体系”运行的“看不见的手”—在这里,体系意味着“想象出来的机器,它被发明出来,目的是把那些现实中已经进行的不同的运动和产生的不同的结果在想象中联系起来”。斯密设想了想象和现实之间的桥梁,以解释商业社会的财富增长;在商业社会中,“人人……都靠交换生活,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变成了商人”,每个人依靠对彼此自利的契约诉求来满足各自的需求。2通俗地说,这些需要可以被描述为必需品、便利品和奢侈品。更有趣的是,它们可以被视为心灵或肉体的人为需求或自然需求,前者特殊而潜在的危险特征在于它们具有无尽的改进能力和开放地促进社会的竞争。斯密以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的身份回应了这个社会提出的挑战,他创造了一个体系,当该体系以颇具说服力的细节加以阐释,并被用来评判18世纪末欧洲和北美的各种制度和重商政策时,它证实了一些实用性的结论,所有渴望获得商业繁荣的好处,又想减少与其相关的弊端的明智立法者都被建议去关注这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