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 治 > 政治理论

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精)

  • 定价: ¥108
  • ISBN:9787222230293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云南人民
  • 页数:459页
  • 作者:任剑涛|责编:欧燕
  • 立即节省:
  • 2025-02-01 第1版
  • 2025-0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从14—16世纪现代的酝酿,到17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诸神入庙”、18世纪意识形态体系初具雏形,再到19—20世纪不同政治观念的实践,依照时间线索,按照主题演进,本书呈现出一部混搭的观念与行动互动史。
    从一神退场、诸神入庙,到下沉到民间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连,观念不断塑造着现代的形成。透过不同时代思想家的观念探索与政治实践,本书带我们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诞生、交错及趋同,以此去重绘现代政治的立体图景,于政治现实与政治想象间诉诸自我的理性判断。

作者简介

    任剑涛,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和中国政治的研究。近著有《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2012)、《复调儒学——从古典解释到现代性探究》(2013)、《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2014)、《除旧布新:中国政治发展侧记》(2014)、《重思胡适》(主编,2015)等。

目录

第一章  观念的创生:现代政治的创世记
  1.“早期现代”:方生未死的传统与现代
  2.但丁:现代政治观念史第一人
  3.人性政治的开启:人文主义的兴起
  4.告别世界社会:民族观念的萌动
  5.模仿神界:身体论开启的现代政治思绪
  6.马基雅维利(1):政治就是政治
  7.“现代”:作为一个观念的崭露
  8.为观念而生,为观念而死:从理念到行动
第二章  诸神入庙:意识形态的雏形
  9.一神退场与诸神争执:宗教批判与世俗化兴起
  10.马基雅维利(2):重启共和主义
  11.霍布斯(1):个人主义的出场
  12.洛克:以汇编常识,成为自由主义之父?
  13.乌托邦:想象另一种可能的激进主义
  14.霍布斯(2):从个人主义到君主主义
  15.弥漫的恐惧:现代政治的“活命哲学”
  16.从“人造的人”理解国家:霍布斯的漏洞与洛克的补充
第三章  犬牙交错:政治观念的互借
  17.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降临
  18.反思革命的保守主义:不要在追求自由中丧失自由
  19.激进的自由主义: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
  20.规训共和的自由主义: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与贡斯当的“两种自由”
  21.“激进”的保守主义:从“慢生活”到政党政治
  22.独一无二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传统中溢出西方
  23.对抗性的和平主义:圣雄甘地与其复杂的遗产
  24.原理与国情交织:现代政治观念的中国旅程
第四章  伯仲之间:政治观念的实践
  25.诸神分等?政治观念间的久决不下
  26.标明理想:当下与终极的政治想象
  27.如何设计良好的制度?现代政治制度的可行与可期
  28.术有专攻:政治观念的短长
  29.英美与德法之争:温和与激进的政治道路
  30.三个“国际”的中间道路
  31.现代建国的关键时刻:规范建国与“弯道超车”
  32.处境决定面向:政治观念的不同位势
第五章  弥补短板:政治观念的趋同
  33.跳出“左右之争”?政治观念的“第三条道路”
  34.“活在表层”:伯林与“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35.冷战自由主义:波普尔论“封闭社会”
  36.保守自由主义:哈耶克对自由边界的廓清
  37.社群主义:以社群美德替代自由主义的“现代”方案
  38.对峙与趋同:政治观念的“分久必合”?
  39.从神殿到凡俗:社会运动的新启示
  40.观念的下沉:民间冲动与精英理念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

  

    很多人可能对政治学中被广泛引用的一句话熟稔于心:“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它出自被称为政治学创建者的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但无论是政治思考还是政治生活,都不是那么吸引人。尤其是当面对无比强大的政治权力时,人们对政治无可奈何、试图逃避的心理油然而生。人们普遍不愿意面对政治、谈论政治,遑论介入政治、改善政治。但是,政治不会因为人们对自己采取这样的态度,就自然远离人们的生活世界。
    政治是人类生活的本质特点
    在理解前述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时,有人说那只是针对古希腊而言的。因为在古希腊时期,雅典社会所有的人,只要父母是公民,子女生下来就是公民;如果父母不是公民,那子女也就不是公民。这就是所谓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中“天生”的含义。所谓“政治动物”是指,只要一个人出生时是公民,他就必须参与城邦政治生活,因而生来就注定是一个政治活动者。其实,在“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句话之后,亚里士多德还有一句话。后面这句话就完全超出了古希腊城邦政治的范围来谈论人的政治属性。他说:“在各种动物中,独有人类具备言语的机能……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他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辨认[这些都由言语为之互相传达]。”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在政治上熟悉的,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念而实现社会动员,让公众和精英在政治上协作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政治生活,无外乎是说,为了加入一个政治共同体或者说国家,为了在共同体中就共同生活采取一致的行动,成员之间展开的磨合。可见,政治生活是人类必须要有的一种生活形式。在政治生活中,人们需要学会处理权威和服从、权利和权力、统治与被统治等方面的关系,并在其间进一步选择政治生活的方式,诸如法治或德治、规则之治或人治等。简而言之,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政治的世界中。
    体会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的两个含义,可以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不仅仅是针对雅典城邦政治做出的断言。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城邦政治实际上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一个普遍政治形态。对上古比较文明史很有研究的学者林志纯先生(笔名日知)曾主编过一本在专业领域影响很大的书——《古代城邦史研究》。该书的作者们强调,无论是早期的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还是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等,最初实行的都是城邦政治形式:一个人只要是城邦成员,就需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从议政到决策,不能置身事外。随着城邦规模的扩大,不同的政治形态浮现出来,才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政体形式。
    由上可见,亚里士多德虽然是从古希腊雅典城邦政治的角度断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但实际上这句话具有远远超出雅典城邦的意义,而对世界其他地区普遍有效。亚里士多德强调人之所以是政治动物,是因为他们能够用语言交流,因而能够区分正义、分清敌友,结成自己尝试达到某个政治目的的同盟,以此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权力、利益、名望、荣耀等。对文明社会来说,语言是从野蛮跃升到文明的一个必要条件。
    今天,在一些太平洋岛国以及非洲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原始性政治组织如部落、部落联盟等。在这些原始社会中,人们的语言交流非常简单,没有现代人类记号系统这么复杂的语言体系。他们对自己政治合作的规划、所需资源的聚集、实施共同行动的过程、试图达到的目的,都还停留在简单粗率的水平上。现代人类通常所认为的发展尤其是政治发展,离他们还有很大的距离。从这一点可以说,是人类生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人类公共生活水平的高低。如果缺乏一定水平的政治生活,人类的公共生活就很难有效组织起来,也很难实现成员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正如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A.达尔(RObert A.Dahl)所说:“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一位公民,在一个国家、市镇、学校、教会、商行、工会、俱乐部、政党、公民社团以及许多其他组织的治理部门中,处处都会碰到政治。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
    政治生活不等于权力斗争
    那么,如何了解现代政治观念史,怎样理解我们正在过的政治生活?首先,我想破除大家对政治的一个常见误解。
    ……
    第四章,对19世纪到20世纪这一阶段的政治观念与实践进行概述。其间,我们会看到,尽管不同的政治观念各自都承诺一揽子彻底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令人不满的弊端,但在“诸神”的政治观念竞争中,无论是其理想制度设计、针对现实政治的态度,它们的长处、缺点,都是在互动中显现的。各种政治观念,尤其是其阐述者自己对观念的捍卫或修正,都是相互依赖的:缺乏对立面的存在,也就无法彰显自身的立场与主张。
    第五章,对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期的各种政治观念的竞争状态进行述评。在这一时期,不同政治观念体系在发现短板和弥补短板之间,呈现出阐释者不同的尝试与优劣短长。第三条道路、当代自由主义、当代保守主义、社群主义、趋同论等轮番登场,相互矫正。近期出现的安提法(Antifa)、“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 Matter),以及“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都是带有左翼和极左翼政治倾向、持反种族主义立场的激进运动,对于它们显示出的观念与行动变局,有必要加以描述和分析。
    现代政治观念史,就是呈现现代政治观念产生的总体过程、发展的总体线索、演变的总体情形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政治观念的交错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局面、知行之间的错位运行,都体现出现代政治观念史不同于古代政治观念史的特点,由此呈现出其“现代”的面貌。
    尽管政治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并不因此而亲近政治。普遍流行的想法是,只要逃避政治、不谈政治,政治就与其生活拉开了距离,以此就可以拒绝政治生活,免于政治力量对生活世界的介入。但是这样并不能真的避开政治,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前面已经指出的,人类的生活在本质上是政治的——人注定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在分工与合作的机制中谋求生存与发展,而分工合作首先是一种政治机制,而不是一种经济机制。分工合作的权力与权利基础、权威与服从关系,决定了人们一定生活在某种政治状态中:要么促成良善政治而生活愉悦,要么造成恶政劣治而生活悲苦。
    了解政治观念史,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克制总想逃避却又避无可避的消极政治心态。
    了解自己的政治生活真实面貌,也许不是生活的必需。在真实生活中,人们直面的常常只是生活琐事。从权力政治操作的角度讲,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处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确实不需要介入权力的运作,甚至不需要关心权力的存在与作用。但从权利政治的角度讲,一旦一个人对权力的作用漠不关心,他不是就此免于权力的支配,而是相反,权力对他可以更为顺畅地支配:手中没有权力只有权利的人,既然不关心权力,权力就不会严肃对待他的权利,常常漠视甚至践踏其权利。而一个人对权力听之任之的态度,会让这种漠视与践踏不受制约。当一个人自以为远离了政治,政治反而更贴近地支配他。
    为维护权利,就需要规范权力。因此,了解政治生活、了解政治观念,是使我们的生活更自觉、更理性的必需。现实常常让我们迷惑不解,理想时时驱使我们坚忍追求,这都促使我们去了解自己生活在其中的政治世界。
    了解现代政治观念史,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免于被人随意支配,免于以弱者形象进行自我定位,免于无可奈何的人生态度。因为,吸取现代政治观念的精神资源,可以给人生以价值支撑、意义供给。在这个意义上,去探问现代政治观念史,就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