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心分两路:人类学家的精神科笔记》是一部深刻而独特的作品。作者以人类学家的视角,深入精神科领域,记录下那些触动人心的病例与思考。书中融合了学术性与人文关怀,展现了一个别样的心灵世界。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与他人,理解精神健康的复杂性,是一本启发思考、充满智慧的读物。
内容提要

药物治疗实施的是大脑修复术,心理治疗是观照灵魂的镜子,精神病学中存在着既对立又相辅相成的两大路径——精神动力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可是,当情绪治疗药物得到显著发展,管理式医疗的介入迫使更多医护人员选择药物治疗而非谈话疗法时,拥有一颗可修复的大脑真的能弥补丧失灵魂所付出的代价吗?
人类学家T.M.鲁赫曼通过对美国医疗保健转型时期精神科的考察,揭示在两种模式的影响下,医生如何接受培训、诊疗患者,患者如何看待自身的疾病,医疗政策和保险行业如何处理难以量化的精神痛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如何解释这些疯狂、苦难,以及个体应肩负的道德责任。这既是对精神病学历史的见证,也是对精神病学世界的审视,包含着对人类心灵的深邃思索。
媒体推荐
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萨利(Sally)……此外,我还要分别感谢惠氏制药(Wyeth/Ayerst Laboratories)和斯图尔特制药(Stuart Pharmaceutials)生产了文拉法辛(Effexor)和阿米替林(Elavil),这进一步扩大了我狭窄的快乐渠道。他们生产的药物如此美妙,他们却觉得自己是非法的。
——汤姆·琼斯(Thom Jones),
《寒流》(Cold Snap)
一个人若要试图去理解那些既关乎个人又关乎文化的经历,需要一种富有激情的超然,而我认为,这种超然几乎是不可能独自维持的。我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罗伯森(Susan Robertson)一直在为我提供情感的支持和周到的分析。
——凯瑟琳·达德利(Kathryn Dudley),
《尽头》(The End of the Line)
作者简介
T.M.鲁赫曼(Tanya Marie Luhrmann),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兼任心理学系教授。她关注体验的边缘(幻听、幻象、超自然现象、精神疾病),以研究巫术、宗教、精神病文化等而闻名。她曾获选美国艺术科学学院院士(2003)、美国哲学学会成员(2022),曾获古根海姆基金会奖学金(2007).著有《女巫的说服》(Persuasions of the Witch's Craft,1989)、《好帕西》(The Good Parsi,1996)、《心分两路》(Of Two Minds,2000)、《当上帝有应》(When God Talks Back,2012)、《神知何成真》(How God Becomes Real,2020)等,其中《心分两路》获维克多·特纳民族志写作奖、博耶心理人类学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患者怎么了?
第二章:伤害之箭
第三章:文化及其矛盾
第四章: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第五章:分裂从何而来
第六章:管理式医疗的危机
第七章:疯狂与道德的责任
技术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前言

在《心分两路》中,我阐述了医护人员对于精神疾病的不同理解,在我看来,这些不同的理解塑造着他们理解患者的方式。
临床医生通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其他精神疾病的生物医学模型来揣摩患者的痛苦根源,他们认为药物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推进这种方法的英雄是那些在幕后工作的科学家,他们研发药物来治疗疾病。疾病并不是患者真实的组成部分,它更像一条断腿,一个不幸的问题——可以被药物治愈。在这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中,人们经常会谈论某个东西坏掉了,人们甚至会说“脑子坏掉了”。这带来了道德挑战:如果人们认为,一个人生病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坏了”,那么若这个人没有康复,他自身和他周围的每个人就会认为他的脑子是永久性地坏了。这或许会是一个可怕的负担。
精神动力学对于精神疾病的理解则完全不同。在这种路径中,临床医生认为,解决患者痛苦的最好方法是心理治疗。这一模型的英雄是心理治疗师,他们认为疾病是一个人真实的组成部分,心理治疗师和患者会从不同的角度经验这些疾病,这些疾病的治愈靠的是心理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互动。这个模型的道德挑战是:人们从这个角度理解疾病时,通常会认为患者的其他关系都应该在某种程度上为疾病负责。这对寻求治疗的人来说也可能是一个沉重的道德负担。
在这本书中,我所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或许就是关于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对于痛苦的不同理解方式中蕴含的道德意义。这是我们不曾思考的,但是它却改变着我们。我们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困境时所做出的实际选择,可能会对我们理解自己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抑郁症是一种身体的体验吗,还是更像一个精神失落的灵魂?抑郁症是由身体关节疼痛、难以起床这些症状所组成的吗,还是说它其实是一种巨大而可怕的悲伤?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塑造抑郁症的症状,它们改变了我们对于抑郁症的感觉。
自2000年本书首次出版以来,美国的精神病学已经变得更加生物医学化。现在,年轻的精神科医生并不会真的向我抱怨来自他们部门内部的,以及生物医学和心理治疗方法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抱怨的是,自己根本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方面的培训。他们依然喜欢《心分两路》,事实上,许多人告诉我,他们正是因为这本书才选择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如今,他们的兴趣常常从思考意义转向思考不同的社会对于精神疾病的不同塑造方式。心理治疗仍然存在,但有趣的是,它越来越多地成为精神科医生以外的人所使用的一门技艺。我认为这是一种遗憾,因为心理治疗能够让我们看到人类经验的其他维度,这些维度恰恰是纯生物医学模型所忽略的。
非常荣幸能向中国读者介绍自己的书。在《心分两路》初版后的这十几年,中国的心理治疗实践也出现了爆炸式发展。不同类别的工作者提供着种类繁多的心理治疗,他们的治疗风格也各不相同,其中有许多从西方模式发展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的心灵、情感、思维模式。不可避免地,也产生了对伤害和康复的新的道德层面的理解,这些都将影响中国年轻人对自己的看法。最终,这些新想法可能会塑造人们理解甚至体验悲伤、焦虑,以及对现实的脱离(我们称之为“精神病”)的方式。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注意和理解这些变化。
T.M.鲁赫曼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