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凝固的丧失之痛,分离与孤独,持续地被伤害而无法还击。
对自己的苛责和逼迫,长期被忽视的创伤,抑郁能根治吗?
如何应对内在的情绪体验?
怎样处理身体层面的不适感?
怎样才是“对自己好”?
怎样应对失眠?
抑郁的终极保险:生命的内在精神支撑清理过去;给未完结的事情一个交代怎样帮助身边抑郁的人?
内容提要

当代社会,抑郁症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抑郁”二字频繁出现。与此相伴的,是对这个词的滥用。抑郁到底是什么?抑郁者的心理世界是什么样的?抑郁症能治愈吗?本书是资深心理咨询师为抑郁者写的自助读物。从抑郁者的内在感受,不同类型的抑郁,到抑郁的成因,再到如何行动,自救或助人,本书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解抑郁症、理解自己的角度,帮助抑郁症者及抑郁型人格者改善内心状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认识抑郁,走出抑郁;也帮助读者减少对抑郁固有的成见和担忧,增进对抑郁问题的了解;同时启迪读者对生命、生活环境做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简介
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学学士、硕士,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心理咨询师、督导师,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业余从事小剧场表演多年。具有10余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超7000小时咨询经验。在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疑病以及躯体化问题、轻度人格问题、女性成长、创伤陪伴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心理写作者,长期撰写心理学科普文章,并开设知识付费课程“如何与人格障碍型家人相处”,广受欢迎。译有《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目录
第一章 认识抑郁
第1节 当我们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第2节 抑郁者的思维习惯
第3节 抑郁者的情绪感受
第4节 抑郁者的身体感觉
第5节 “抑郁家族”的其他成员:围产期抑郁、躁狂抑郁、季节性抑郁……
第二章 抑郁的成因
第6节 那些妨碍我们探索抑郁成因的东西
第7节 凝固的丧失之痛
第8节 分离与孤独
第9节 持续地被伤害而无法还击
第10节 对自己的苛责和逼迫
第11节 长期被忽视的创伤
第12节 对负面情绪的压抑
第13节 持续的被剥夺感
第14节 抑郁与自恋
第三章 走出抑郁(上)——内在的工作
第15节 抑郁能根治吗?
第16节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第17节 如何应对内在的情绪体验?
第18节 怎样处理身体层面的不适感?
第19节 越忠于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抑郁离你越远
第20节 怎样才是“对自己好”?
第21节 学会调节内在空间的“开放”和“关闭”
第22节 怎样应对失眠?
第23节 抑郁的终极保险:生命的内在精神支撑
第四章 走出抑郁(下)——外部的工作
第24节 改善你的人际环境
第25节 改善你的居住环境
第26节 清理过去:给未完结的事情一个交代
第27节 其他一些可以改善心情的小事
第28节 怎样帮助身边抑郁的人?
第29节 怎样应对自杀的意愿和行动?
后记
前言

本书初版《我抑郁了吗》问世已有4年,其间在“豆瓣”等平台上得到了很多读者、抑郁者、同行的反馈,在此感谢大家。
这4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而难以描述的变化,人们的心态和精神面貌也和4年前大不相同。在我工作和生活可见的范围内,越来越多人对“抑郁”这件事有了切身感受,尤其“青少年抑郁”的可见案例大幅增加,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人们对抑郁的看法在发生改变,一定程度上更能共情彼此,“抑郁症”的污名化现象也大幅减少。
另外,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仍未能满足社会需求。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这个行业,但心理咨询师的修炼主要是“内功”,合格咨询师的成长周期在客观上并不可能强行缩短。而心理咨询行业缺乏监管、各类丑闻频出,也打消了很多人的求助念头。与此同时,心理学的科普和自助,以各种小“tip”的方式在互联网和自媒体上爆炸式增长。遭受情绪困扰的人在借助各种工具认识自己,但怎样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觉察,仍是一个有挑战的难题。本书再版,希望服务于更多受中轻度抑郁情绪困扰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出于各类原因暂时无法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探索和自助。
也是在这4年间,我和映心堂心理的同事刘高霞咨询师共同策划并写作了一本关于产后抑郁的自助读物,算是对本书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出版中)。抑郁的问题非常庞杂,每一个子类都值得拿出来详细讨论,希望这两本书可以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同行著书立说,切实帮助中国数千万受抑郁困扰的人。
我也想借此机会,再次澄清一个对“抑郁”的重要误解:它并不是一种类似慢性疾病或癌症的东西,来一两个诺贝尔医学奖即有望彻底攻克。简单概括而言,它是人类心灵在重重痛苦摧残下的一种自然反应,背后关涉宏大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认清它是痛苦的产物,就会明白,要在集体层面有效地解决它,思路就是减少每一个个体在这人世间遭受的折磨和苦难,让大家尽可能活得容易些——这显然超出了我作为一介心理咨询师力所能及的范畴,但希望这一看法能启发更多有识之士推动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减少抑郁发生的温床。
本次出版修正了初版中一些表述不精准之处,希望能给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后记

抑郁不是什么神秘的心理现象。从弗洛伊德著名的文章《哀伤与抑郁》开始,精神分析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已经积累起关于抑郁的大量案例、理论和工作经验。可以说,对于有几年认真工作经验的咨询师而言,抑郁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
但在精神分析圈子之外的很多人看来,抑郁似乎还是“科学尚未揭开的奥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是精神分析术语带来的门槛和交流障碍。
从事心理咨询师的这些年里,我一直在努力尝试,不用任何精神分析的术语,而只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把心理现象阐述清楚。、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写作偏好,也是工作带给我的要求:我尽量避免在和来访者交谈时使用术语。对抑郁者来说,在内心状态不好的情况下,还被要求为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习新的术语和理论,我认为这过于艰难,也不太公平。
本书是我第一次以一本书的篇幅来尝试这件事。成败与否,留给读者评论。
精神分析或心理学听起来有种“高大上”的感觉,但我希望有一天,其中的道理能够传递给普通人,促进他们对自我和生活的理解,获得更释然、更丰富的内心体验。
在本书的最后,我想对所有来访者表达衷心的谢意:我未必带给你们收获,但你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教会我的,远胜过任何理论、书本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