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风俗习惯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

  • 定价: ¥78
  • ISBN:978721911930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人民
  • 页数:299页
  • 作者:编者:陶颖|责编:...
  • 立即节省:
  • 2025-03-01 第1版
  • 2025-03-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内容提要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本书图文并茂,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证,解密“三月三”的由来,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揭示中华民族生存智慧、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展示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目录

迹  片羽吉光记载“三月三”
  从甲骨文谈上巳节
  典籍里的上巳节
  唐代伏羲女娲图帛画
  唐代树下侍女六合屏风图壁画
  唐代鎏金蔓草花鸟纹银羽觞
  紫禁城里的曲水流觞
  清代余崧兰亭修禊图轴
  民国定武兰亭真本
  民国畲族民歌抄本
  广西各民族歌本
  广西旧方志里的“三月三”
  壮族坡芽歌书
祀 告慰先人礼敬“三月三”
  广西古代铜鼓
  明代崖州龙被
  清代畲族祖图长卷
  清代畲族原始祖杖
  清代黎族回形纹三系铜蛙锣
  民国玉林傀僮戏面具
  民国百楔扁鼓
  三江花炮台
  文山壮族“弄娅歪” 面具
衣 五彩斑斓炫酷“三月三”
  清代水族马尾打籽绣背儿带
  民国苗族坠银饰绣花镂空披肩
  天峨壮族盛装
  文山壮族女盛装
  隆林各族民族服饰
  罗平布依族少女装
  融水苗族百鸟衣
  畲族传统凤凰装
  麻江畲族枫香染背儿带
  寿字花纹壮锦
  连南瑶族挑绣花挂袋
  水族坠须“龙凤戏珠” 银胸饰
器 传世食器迎宴“三月三”
  侗族绘彩画弯形牛角酒杯
  湘西苗族玛瑙酒杯
  彝族木制彩色漆器咂酒坛
  黎族包锡刻花椰雕茶具
  广西打油茶工具
  侗族木甑和瓜皮饭钵
  打糍粑木杵臼
  壮族木砻
  苗族圆形铁质三脚架
  巴马瑶族网兜彩蛋
娱 八音欢娱渲染“三月三”
  刻花纹牛角号
  壮族八音
  兴义布依族勒尤和大月琴
  侗族二弦牛腿琴
  京族独弦琴
  侗族芦笙
  瑶族黄泥鼓
  文狮面具
  瑶族木陀螺
  壮族木制板鞋
  壮族绣球
  彩调剧本《刘三姐》
参考资料
后记

前言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承载着人类灿烂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反映着独特而鲜活的历史,维系着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与“三月三”这一古老节日相关的文物,就是重要的一部分。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中华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而且习俗丰富多样。千百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上巳节的文化传统逐步融入民族文化,日渐发展为重要的民俗活动事项,成为多民族共享的传统节日。
    据记载,上巳节源于先秦时期的祓禊求子活动,最初是祭祀水神的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祈求水神保佑丰收和平安,后来逐渐吸纳娱乐性,增加了踏青等活动。《诗经·郑风·溱洧》的诗句就描写了郑国的三月上巳节,一对少男少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偶然相识,二人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爱情之花的全过程。战国《周礼·春官宗伯·女巫》又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可见周朝时期祓禊沐浴活动已经载入了官方礼制,由朝廷指定的专职女巫掌管此事。至魏晋南北朝,上巳节演变为临水宴饮的“风雅节”,曲水流觞,即由此而生。此时的上巳节从祓除不祥的巫术仪式演变成水边饮宴、走马步射、郊外游春的节日,由娱神向娱人和自娱转变。唐代,上巳节发展至繁盛时期,统治者对上巳节的重视表现在与民同乐,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普通百姓都参与到禊饮踏青的活动中,游乐活动逐渐兴盛起来。流传的诗文中也不乏帝王曲江赐宴群臣的记载描述。每年上巳,皇帝在曲江边大宴群臣。《梦粱录》曰:“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杜甫的《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时候上巳节的活动虽然还是在水边进
    行,但是祓禊、男女相会、祭祀高禖的踪迹已经很少,踏青游宴的习俗得到了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盛大节日。宋代开始,由于理学的盛行,男女出游受到了约束,官方不再鼓励举办类似仪式,三月上巳节逐渐衰微。明代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表示与民同乐,在上巳节携大臣进行了踏青的活动,为上巳节踏青融入清明节奠定了基础。
    从魏晋时期开始,随着中原文化南移传播,历代王朝对东南、西南地区开发的不断加强,中原文化沿岭南走廊传入南方各民族地区。南方三月气候温暖,春意更浓,各民族能歌善舞,许多民族习俗完美地和“三月三”习俗结合,自此古代“三月三”文化在南方民族地区生根发芽并蓬勃发展。明清以后,“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趋向,最终“上巳”“寒食”两节并入“清明”,上巳节渐渐淡出。
    古时的上巳节虽已淡出历史,但在我国浙江、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地区,畲族、壮族、黎族、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布依族、彝族、仫佬族等多民族聚居区,“三月三”的形式更加丰富。许多民间传说、祭祀祭祖、民间饮食、民俗娱乐等活动都荟萃于“三月三”,鲜活地呈现着古代上巳节的文化精髓。畲族“三月三”既是畲族祭祀祖先的重要纪念日,也是祈祷幸福安康的隆重节庆。壮族“三月三”也称为“歌圩节”,是壮族祭祀祖先,以山歌传情,用绣球传爱,寻求爱情的重要节日活动。黎族“三月三”是海南黎族祭祀祖先、祝福新生、歌颂爱情的节日。侗族“三月三”要过“花炮节”,花炮响寓意团结、幸福、吉祥。土家族和苗族的“三月三”是情人节、女儿节。彝族“三月三”是护山节,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水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做五色糯米饭和糯米糍粑,喜庆“三月三”节日。“三月三”让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密切相连,促进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一书,通过一件件收藏在博物馆的典籍文书、绢帛书画、祭祀物品、民族服饰、传世食器和歌舞乐器等文物,找寻上巳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足迹,希冀掸落历史的尘土,将中华“三月三”的厚重文化内涵呈现于世人眼前,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共同体。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中,演绎着古代上巳节祭祖、祓禊、踏青、交友的内容,传递着独特的信息,古老的文化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三月三”,已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文化认同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渴望、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期盼的表达。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邀请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原馆长陶颖及国内多家博物馆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编著了这本《博物馆里的“三月三”》。我在表示敬佩的同时,也乐意向广大读者推荐,希望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