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内容提要

《临证掇菁录》是一部中医临床研究著作。上篇为医论,分三章探讨常见疾病。首章聚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详述中医对其病名、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介绍诊断、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列举常用方剂与典型案例,还探讨肺心病相关问题;第二章论述情志病,涉及定义、病因病机、病位、治疗及常用方剂与案例;第三章阐述肝脾病,介绍肝脾生理特点、关系,列出常用方剂与典型案例。中篇是医案,涵盖肺病、肝胆病、脾胃病、失眠、内科等多类医案。下篇为临床研究,包含从痰辨证论治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等多项临床观察与研究,展现中医临床治疗的经验与探索。
目录
前言
上篇 医论
第一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一节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
一、对病名的认识
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对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
一、急性加重期
二、慢性缓解期
第三节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
一、治疗总则
二、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三、缓解期的治疗
第四节 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节生活,当远寒而就温
二、宜补气,慎攻血而伤正
三、宜温化,慎寒凉而伤阳
第五节 常用方剂
一、参苓白术散
二、半夏厚朴汤
三、参苏饮
四、小青龙汤
五、五苓散
第六节 临床典型案例
一、阳虚水泛
二、脾肾阳虚,痰湿阻滞
第七节 肺心病的相关问题
一、何为肺心病
二、对“聚于胃,关于肺”的解释
三、肺心病形成原因
四、痰湿阻肺型肺心病治以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
第二章 情志病
第一节 什么是情志病
第二节 情志病的病因、病机、病位
一、病因
二、病机
三、病位
第三节 情志病的治疗
一、治则治法
二、中医治疗
第四节 常用方剂
一、逍遥散
二、甘麦大枣汤
第五节 临床典型案例
一、肝脾失和,神失所养
二、脾虚肝郁,神失所养
三、气郁化火,魂失所养
第三章 肝脾病
第一节 肝脾的生理特点
一、肝的生理特点
二、脾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肝脾的关系
一、肝脾互疏
二、“肝为五脏之贼”
三、“女子以肝为先天”
四、“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第三节 常用方剂
一、小柴胡汤
二、痛泻要方
第四节 临床典型案例
一、郁证—肝气郁结,神失所养证
二、腹泻—肝郁脾虚证
三、崩漏—气血亏虚,血失所固证
中篇 医案
第四章 肺病医案
一、咳喘—脾气虚弱,痰湿阻肺
二、咳喘—风寒外束,痰饮迫肺
三、咳喘—气虚外感,兼有里热
四、咳喘—痰浊内阻,风寒外束
五、咳喘—脾虚痰阻,肺气失宣
六、咳喘—脾肺气虚,卫阳瘀滞
七、咳喘—气滞痰凝,卫失宣散
八、咳喘—痰气内结,寒湿外束
九、喉痹—肺胃郁热,熏灼于上
十、咽痛—风热侵袭,热毒壅结
十一、咽痛—热邪炽盛,壅结咽喉
第五章 肝胆病医案
一、眩晕—肝郁化火,亢逆于上
二、目胀—肝火上炎,湿热下注
三、失眠—郁怒伤肝,脾失健运
四、乳癖—肝气不舒,瘀血阻滞
五、乳癖—肝郁脾虚,痰浊阻滞
六、胁痛—肝脾不和,气血郁滞
七、心烦—肝火旺盛,上扰心神
八、蛇串疮—肝胆湿热,壅阻经络
九、眩晕—肝郁化火,阳热上冲
第六章 脾胃病医案
一、胃痛—土虚木乘,痰浊内盛
二、胃痛—脾胃虚弱,肝气郁滞
三、胃痛—肝胃不和,痰凝气滞
四、胃痛—脾阳不足,肝气不舒
五、胃痛—肝胃不和,阴虚血少
六、胃痛—胃气失和,郁而化热
七、痞证—寒热错杂,脾虚湿滞
八、痞证—寒热错杂,气滞食积
九、痞证—脾胃虚弱,木土失和
十、腹痛—脾虚肝郁,痰气阻滞
十一、腹痛—脾胃虚弱,饮食积滞
十二、大便异常—脾虚胃弱,气血不足
十三、大便异常—脾胃虚弱,木土失和
十四、胃中嘈杂—脾虚肝郁,胃火炽盛
十五、口淡—湿浊内壅,气机不畅
第七章 失眠医案
一、肾阴不足,虚火内扰
二、肝脾失调,营卫不和
三、饮食停滞,浊扰心神
四、脾虚不养,营卫失和
五、肝胃不和,心神不宁
六、阴虚内热,心失所养
第八章 内科医案
一、早泄—脾虚肝郁,藏泄失常
二、气短—气阴不足,肺失所养
三、汗证—气虚不摄,营卫不和
四、汗证—脾虚湿滞,气机不利
五、紫癜—郁热内闭,气血亏虚
六、胸痹—气虚血瘀,心脉痹阻
七、痿病—木土失调,肌肉失养
八、痿病—木火炎上,营卫不和
九、中风—气虚血瘀,经脉失养
十、中风—肝郁化火,筋失所养
十一、头痛—肝脾不和,经气不利
十二、脑鸣—脾气虚弱,痰气郁结
十三、脑鸣—肝血亏虚,气机郁滞
十四、耳鸣—脾气邪滞,清阳不升
十五、痹病—邪气侵袭,经气不利
十六、嗜睡—脾气虚弱,升发无力
十七、厥证—气血虚弱,寒凝经脉
十八、头昏—湿热困阻,清阳不升
十九、湿温—湿热困阻,气机不宣
二十、尿频—脾肾阳虚,津液失固
下篇 临床研究
从痰辨证论治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观察
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
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30例临床疗效观察
协定处方2号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